文/嚴雪
進入高年級后,學生青春期的易怒、沖動,對異性的關注都漸漸明顯了起來。小竇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原本愛笑的她,不知不覺中,臉上的小酒窩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白眼倒是翻得越來越多。家長向我訴苦,說她動不動就賭氣,亂發脾氣,開始叛逆;以前能和同學很好相處的她在學校里也是動輒翻白眼、撅嘴;老師批評了更是白眼、歪嘴、淚水、氣話一起出現……
為了讓她能順利渡過這段困惑期,我經常同她聊天,希望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到她。
我找她聊了很多次,在她發脾氣時嚴厲批評她的不冷靜和任性;在她冷靜時反復表揚她平時的懂事與乖巧;談她發脾氣時給家長、同學和老師的心靈帶來的傷害。
小竇原本就是一個性格外向的孩子,經過我多次的談心,她漸漸地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了,我也及時對她的努力進行肯定,大力表揚。慢慢地,小竇終于明白了:翻白眼的女生是不可愛的。白眼漸漸從她的臉上消失了,可愛的小酒窩又回來了,終于又見到那個愛笑的小竇了。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小竇經常和同桌小田打鬧不休。在我多次的勸導、調和下,情況依然沒有好轉,小竇很討厭小田,兩人每天都有幾場“官司”等著我來判。
一勞永逸的辦法不是沒有,將兩人調開就行了。可是,這樣對兩個孩子并不好,尤其是小竇。思來想去,我最后決定利用學校星期一早上的國學推薦給兩個孩子創造一個和好的機會。
我邀請小竇和小田參加表演,請他倆根據兩人平時的矛盾編一個短劇。因為有生活經驗,兩人的短劇分外真實,全是平時兩人怎么鬧矛盾的再現。
演出那天,兩人的本色出演贏得了師生的陣陣笑聲和掌聲。兩個人也因為排練中反復練習吵架、打架,一起獲得演出成功的快樂有了親密朋友的感覺。他倆回過頭看這些爭吵,發現平時的爭執其實是很幼稚的,下來以后,彼此也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了。那學期后來的日子里兩人相處就變融洽了,沒有再因為雞毛蒜皮的事而互不理睬了,昔日討厭的同桌也變成了朋友。
樹欲靜而風不止。小竇在班里有好幾個“仰慕者”,這些“仰慕者”帶給了她甜蜜,也帶來了不少煩惱。
因為她經常在教室、樓道追打男生,我數次批評了她。
終于有一天,她再也忍不住了,開口向我告狀,說某男生有事沒事給她取綽號,惹她生氣。我馬上批評了那個男生,同時告訴小竇,那個同學只是想引起她的注意,如果想避免這種麻煩,最好還是要向對方表明態度:討厭他的這種行為,以后對此類挑釁通通不理。這招效果明顯,男生們沒有再用這招來逗她了,小竇也更信服我了。
我經常坦然地和小竇聊那幾個對她“仰慕”的男生,幫她出主意,想辦法。小竇也慢慢能放松下來,以輕松的心態看待異性同學的關注,不被戲弄而煩惱了。
小竇不理逗她的男生們,他們也覺得沒有趣,也就慢慢不再逗她了。教室里,走廊上清靜了許多,情況似乎慢慢在好轉了。
青春期對小竇來說才剛剛開始,我將繼續關注她,關注班里和她一樣遇到煩惱的孩子們!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