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俗語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幼兒入園以后,一日活動的安排與家庭不同,它有時間的限制,有場所的規定,有活動的規則和要求。小班是幼兒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這是由于:其一,幼兒入小班改變了生活環境,在新的環境中建立新的規則,培養習慣相對較容易;其二,小班幼兒無論在生理、心理上都處于個體發展的低級階段,在品德教育上處于他律時期,這一年齡特點決定了教師進行常規管理的有利條件,并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其三,小班的常規建立好了,為以后中、大班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那么如何進行小班的常規管理工作呢?
一、讓文學作品引導孩子學習常規
小班幼兒對教師有著很強的信任感和依戀,故事又是他們百聽不厭的,于是我常常因勢利導將一些常規內容、要求編成小故事講給他們聽,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常規的內容,按故事情景來做。小班有許多孩子吃飯不會用左手扶碗,右手拿調羹,所以,飯總是會掉在桌上、地上到處都是。我便告訴小朋友:“這樣是不講衛生的,請小朋友不要掉飯和菜在桌子上。”這樣的話,我重復了很多次,可是不見有好轉。我就講《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給小朋友聽,小朋友聽了故事以后都說不喜歡漏嘴巴的小朋友。我們要做一個講衛生、愛惜糧食的好孩子。經過這次后,很多以前吃飯會掉飯粒的孩子都不掉飯粒了。
兒歌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裁,極其短小精悍,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在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時,我經常使用兒歌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和幫助幼兒掌握生活常規的要領。在洗手的時候,我邊教幼兒一邊洗一邊念兒歌:“小朋友,來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縫,洗手腕,看誰洗得最干凈。”這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之中根據兒歌引導的步驟完成了洗手的任務。在吃飯前,我利用餐前的時間,給幼兒念兒歌:“白米飯,香噴噴,右手拿好小勺子,左手扶助小飯碗,大口大口吃飯飯,看誰吃得最最快。”在小朋友涂色時,把握筆比喻成“捉蟲蟲”,孩子們很快就掌握了握筆的姿勢,我就比喻成手在走路,并配以兒歌進行:“涂涂涂,小手要走路,上邊走了,下邊走,每個地方都走完。”總而言之,教師可根據幼兒的情況和各環節的情況,隨機地編念一些兒歌,來幫助幼兒掌握常規環節。兒歌教學,能讓幼兒通過聆聽、唱誦兒歌的形式興趣盎然地學習,快樂地生活、游戲。同時,孩子反復吟誦兒歌,能幫助幼兒矯正發音,并能培養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還可以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二、運用標記幫助孩子遵守常規
小班幼兒思維處于直觀形象階段,標記就是一種直觀的視覺符號,可以讓孩子在較短的時間理解和執行。所以一開學我就給每一個孩子準備了一個小動物標記,貼在了毛巾架、杯子架、小抽屜和椅子上,并在上面貼了一層透明膠,這樣就能長時間使用,也不怕孩子調皮去撕標記了。有了小標記小朋友很快就學會按標記使用自己的物品。集體活動時,我們會讓孩子圍成馬蹄形,小朋友能看著地上的小標記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馬蹄形一下子就形成了。體育活動后,小朋友都爭著喝水,茶桶前總是你推我擠的,一不小心就把水倒在地上,有時甚至潑到了小朋友的身上。于是,我在茶桶前貼了一雙雙排著隊的小腳印。小朋友又來喝水了,他們自覺地站在小腳印上,嘴里還不停地說:“多好玩呀!”只見他們有秩序地一個接著一個,一個小朋友喝完,后面的小朋友就往前跳一個腳印。同樣小床前的腳印讓孩子把鞋子擺放整齊。一張入睡的流程圖不僅使小朋友了解了入睡的步驟,還減少了等待的時間。一張折衣服的步驟圖讓小朋友學會了按步驟折衣服。小班的區域活動不容易開展,考慮到這點在開展活動前制作了每個區域的標記和相應的胸飾,避免了孩子的盲目和盲從。
三、以游戲帶動孩子練習常規
小班幼兒的活動帶有明顯的情緒性,他們常常在興趣的驅使下自發地進行多種活動,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游戲適應幼兒內部的需要,能讓孩子自己主動地進行活動,也是小班幼兒開展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隨意性導致他們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有的孩子把這個區的材料拿到了那個區中去活動,到后來兩個區的材料就混在了一起;有的孩子操作完后往往就隨意放在順手的地方,也不去管它整不整齊……這個材料擺放的問題一直是令教師非常頭痛的。于是,我們就設計了“給材料找家”這個游戲,讓孩子來設計每個區的“家”和每一個“家”的“門牌標志”,孩子們的興致可高了,有的說用“花”做標記;有的說用“太陽”做標記,后來經過商議討論后,他們一致決定給不同的區域設計不同顏色的彩色蘋果標記,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給每個區選了自己喜歡的顏色,如美工區是紅蘋果、生活區是藍蘋果、智力區是黃蘋果……同時在“彩色蘋果家”的每一層都貼上門牌號碼等,另外在相應的材料盤上也貼上相同的標記,這樣孩子玩好了就能對號入座。孩子對游戲的形式非常感興趣,同時又是自己決定什么區是什么顏色的蘋果標記,他們很快地記住了,也能為自己操作的材料很快找到“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性,我們也可以發現,由孩子自己制定的規則容易執行,而且執行這些規則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種負擔,也不需要別人時常提醒。對于他們來講,活動規則和活動本身就如同睡覺時要閉上眼睛一樣自然。
四、以擬人化方法激發孩子練習常規
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弱。他們在穿鞋時,經常分不清左右腳,經常穿錯。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當小朋友午睡起床后,鼓勵他們自己穿鞋子,穿好后坐好,等我檢查,我請一個穿錯鞋子的小朋友到前面來,我說:“哎呀,你的兩只鞋子在吵架呀?你看,他們都歪著頭誰也不理誰,好像在生氣。我幫你把他穿好,讓他們成為好朋友好嗎?”于是我就把穿錯的鞋子換過來,并說:“你們看,現在兩只鞋子臉對著臉呢!”“現在請大家看看誰的鞋子還在吵架?快幫他們成為好朋友吧!”孩子們都很感興趣地看著自己的鞋子,接著穿錯鞋的孩子馬上換起來了,還主動來問老師他穿的對不對。
五、讓音樂與律動來串聯常規
小班幼兒最顯著的特點是穩定性差、好動、無意注意占優勢。音樂、律動符合孩子的特點,能讓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一邊收拾積木玩具,一邊隨著音樂做動作,減少等待和無所事事的現象,又可以減少彼此的等待時間,使得各個環節自然過渡。如在我班放不同的音樂代表要做不同的事情。聽到音樂《鈴兒響叮當》就表示要收玩具排隊了,聽到音樂《天鵝》就表示要休息了,聽到音樂《幸福拍手歌》小朋友就會把小手伸出來跟著音樂的節奏和老師拍拍身體的不同部位。有了音樂的加入,我們班的常規顯得井然有序。
六、設立評比制度鞏固常規
能合理運用獎勵機制是促使孩子更好發展的方法,為此一開學我就建立了評比欄,開展“我最棒”的評比活動。根據孩子的表現貼上相應的標記,紅五星代表進餐好、睡寶寶代表午睡好、小貓頭代表有禮貌。它們在各個階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每個周末進行評比,當孩子的獎章超過五枚時,可以用獎章換到老師親手制作的玩具。小朋友在老師的引導和同伴的感召下,從入園時的大哭大鬧到會主動和老師問早,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會獨立進餐和入睡。愛挑食的小舒能大口大口吃飯,愛哭的蓉蓉能高高興興地入園,膽小的雙雙能和同伴愉快地游戲。小朋友在評比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各種常規也得到鞏固。
常規教育的過程是教育技術和教育藝術密切結合充分發揮師生潛能的過程。認識到這一點,在常規管理中我不斷探索,力求使良好的常規教育內化為幼兒自主的行為。同時,注意既要讓幼兒遵守規則,又不能束縛了幼兒的自主性,只有兩者有機結合,讓幼兒有機會享受自主、自由,也就樂于遵守合理的規則。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