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化學史教育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對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實驗能力、質疑精神等均有重要作用。如何將化學史融入化學課堂教學是研究的重點。
一、化學史教育的意義和趨勢
現今的化學課堂中學生缺乏學習熱情,通過各種化學史實趣聞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所以,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融入化學史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在化學教學課堂上引入化學史的教育再次受到教學工作者的關注及重視,尤其是新課改后,化學課本及教材中注意了化學史的教育,而且在各類參考資料和教科書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相關的化學史料[1]。
二、化學史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課堂教學中融入化學史教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重現這些化學探究過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提高他們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增加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2]。
(1)通過化學史教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應恰到好處地引入化學史料故事,引導學生去尋覓化學家成長的足跡,追溯化學歷史發展的長河,了解每個科學成果背后或辛酸、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從而培養并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 例如:在鹵素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氯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化學武器的歷史故事。1915年,德軍利用毒氣戰,沒費一槍一炮,就輕松地突破了英法聯軍防線,導致英法聯軍死傷慘重,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悲劇。通過介紹史實,使學生認識到氯氣的毒性并滲透人道主義情感教育。這樣做既活躍了課堂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通過化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學中講授化學史,能夠體現出化學的社會化的教學功能,培養學生形成科學態度。化學學科的魅力主要體現在前沿研究的輝煌成果上,比如創建了“飛秒化學”、宇宙化學,并向工程學和生命科學進軍。近年來,因為屢屢曝光的有毒有害,危險和污染等新聞事件對人類社會造成大量負面影響,會使學生感到化學不成熟不完善,進而產生神圣的使命感,可借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例如苯結構的發現教學可以設計如下:首先介紹時代背景并重現當時科學家們研究苯的過程,然后按照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到結論—做出評價的順序進行設計教學,最后重現苯結構的發現過程。通過重新經歷這樣不朽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生不僅理解了苯的抽象結構,也深刻領悟到苯分子結構的發現是科學家們敢于質疑,勤于思考,忠于實驗,勇于探究的必然結果,這能使學生深刻理解科學探究的內涵,并迸發出學習化學的熱情,積極培養自身科學素養。
(3)通過化學史教育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實驗是實現中學化學教學目的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貫穿于中學化學教學全過程。科學實驗必須遵循客觀性原則,必須實事求是地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和理解,切忌主觀主義。例如:1822年,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收到海藻灰的濾液,沒有做任何實驗,就認為瓶中之物是氯化碘。四年后,法國化學家巴拉爾發現了新元素溴,震驚了化學界。李比希得知后,通過化學分析實驗,確定這正是巴拉爾發現的新元素溴,追悔莫及。通過結合化學家的真人真事進行化學史教育,可以使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沒有通過實驗檢驗之前,絕不要輕易下結論,從而在思想上重視化學實驗,逐步提高自身科學實驗能力。
(4)通過化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質疑是探求發展真理的前提和基礎。每個化學史上偉大的發現,或多或少都起源于懷疑精神,只有在不斷糾正錯誤中探尋真理,才有可能獲得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只有在懷疑中學會思考,才能養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近代化學的奠基者、懷疑派化學家波義耳如果沒有強烈的創造愿望和敢于懷疑的創新精神,便不可能促使化學從醫藥和煉金術中分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德國化學家維勒、柯爾柏也正是因敢于懷疑“生命力”學說,先后合成尿素、醋酸,打破了“生命力”學說的神話,推動有機化學的迅速崛起。這些生動的例子,不僅讓學生意識到質疑精神在科學發明和創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如何質疑提供認識論的指導。
三、重視化學史教育在課堂中的作用
化學史教育對培養學生來說不但可以使他們了解歷史,而且通過這些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生活和科學,從而使他們喜歡化學、提高學習化學的效率。化學史以它獨特的方式給學生以熏陶和啟迪,它促使學生向完美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將看到化學史教育起到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鮑時安,張家登.化學史教育與教學[J].化學教學,2000(1).
[2]宋付州.化學史教育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