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摘 要:朗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可見在新的語文標準下,朗讀已被定位成閱讀教學的“熱點”。基于此,我認為,朗讀乃是架起文本與學生間的一座彩虹橋。注意加強對小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是閱讀教學的要求,也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關鍵詞:朗讀教學;文本;學生;有效呈現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一種最重要、最常見的運用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閱讀能力和語文能力。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基于此,我認為,朗讀乃是架起文本與學生間的一座彩虹橋。其中,“正確、流利、有感情”是朗讀評價最基本的要求;發展語感,增加積累,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對各種文體的把握,是加強朗讀訓練的根本。
1.字詞正音,掃清閱讀障礙,于“預讀”中有效串連
新課伊始,教師在提示課題后,總是先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這種讀的方式一般來說是自由地朗讀,可以是大聲讀,也可以是輕聲讀。但在“讀”前必須明確要求,有的是讀通課文,有的是讀準字音,有的是標好自然段序號。這種帶有要求的朗讀習慣培養尤為重要。如:張朝霞老師在教學《少年閏土》一課中,要求學生在第一遍自由朗讀課文時做到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然后,她進行了含有白話文的字、詞、句的朗讀正音教學。
(出示:項帶銀圈、希奇)
師:老師在讀這篇課文時發現了幾個奇怪字。誰發現了?
生:“項帶銀圈”的“帶”應該寫成“戴”,“希奇”的“希”應該寫在“稀”。
師:說對了!同學們,其實這是魯迅寫的一篇白話文,這些字在現在來說是屬于錯別字,但在那個時代是符合白話文的文學特征的。(出示:正月、忙月、祭祀、值年、秕谷)
師:請大家逐個解釋以上詞語。(學生一個一個解釋詞語。)
師:請齊讀一遍,再讀一遍,精神要飽滿!
讀完詞語,張老師出示了三個句子來考學生,在邊讀邊交流中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允許”“仿佛”“五行”“裝弶”“無端”“素不知道”“如許”“單知道”等詞的意思,又一次讓學生感受到白話文與現代文的區別,于循序漸進中解決了本課中難讀且生僻的字詞句,掃清了閱讀障礙,比較扎實到位。如果張老師在教學生解釋幾個白話文生詞的意思環節中,能夠轉換一下提問的方式,如:“這幾個白話文詞語中,你懂哪個詞語的意思呀?”讓學生自由選擇說說,就可避免單調古板的教學模式,也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這樣一來,學生讀詞的精神會飽滿一些,而不需要老師的刻意提醒。其實,每一篇課文對于孩子來說,都會有難讀的字詞句,如何在預讀時快速地讀正確、讀通順,這方面的朗讀教學藝術仍然值得我們研究。
2.理清文脈,感知課文大意,于“初讀”中有效架構
掃清字詞句朗讀障礙后,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再一次通讀全文,只是方式會有所變化。低年級階段學生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指導來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老師會檢查孩子們朗讀課文的情況,對于學生朗讀中常常出現的添字、漏字、重復、讀破句、用腔調讀等現象,教師會做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而高段老師往往會采用快速瀏覽、默讀或快速朗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課文大意,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或者找出全文的中心句、關鍵句。
如:張朝霞老師在教學《少年閏土》時,讓學生快速地瀏覽課文,概括課文主要講了閏土和“我”的四件稀奇事,一下子就理清了課文脈絡。梁春萍老師在執教《懷念母親》一課中的四字詞語朗讀教學后,引領學生對“可見一斑”中的“斑”進行質疑,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不僅要正確,而且要快,讓學生從讀中去尋找,從讀中去思考。這個環節很有懸念和意味,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充分培養了孩子們的探究意識。謝克菲老師在檢查完字詞教學后,也是采用快速瀏覽課文的朗讀方式,讓學生思考“母親的慈祥和父親的嚴厲從哪里可以表現出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其實,對于高段學生來說,在掃清字詞障礙后,采用默讀也是一種很好的讀的方式。課堂上,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寧靜的環境,一個品味的境地,也是一件雅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默讀時動動筆,圈圈、畫畫、點點、寫寫,促使學生讀思結合,這樣一來,既動腦又動手,極有利于學生靜心研讀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而這種效果,有時光憑老師的分析講解是達不到的。因此,在初讀時,教師也可采用合適的朗讀方式,講清要求,為學生感知課文大意架構橋梁。
3.學會品讀,尊重理解感悟,于“細讀”中有效生成
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朗讀,可以讓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加深印象。宋代學者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以讀促寫,作文能力也會大大提高。“讀”,給語文課堂帶來了無限春色。但有時,一些形式表面、不明要義、淺嘗輒止的朗讀會得不償失,缺乏朗讀教學原本的魅力所在。如:張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少年閏土”的開頭一段時,由于事先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朗讀要求,就讓一生朗讀,其余學生閉眼體會,導致極大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和畫面的意境美,給人一種生硬、枯燥的感覺。這是一種失敗的朗讀教學方式,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和反思。
那么,如何才能讀出內涵,讀出質量,讀出實效呢?我覺得要立足文本的語言特色,引導學生讀中感受形象,讀中積累發展語言,有效地體現了讀的層次、讀的目標。如梁春萍老師在《懷念母親》一課的品讀教學中,先引領學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然后就讓學生找出并畫出理解這份感情深刻的地方,于層層深入之中讓細讀成為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座美麗的彩虹橋,充分激起了學生的共鳴,語文課堂也因這精彩得當的“讀”而折射出一股純正濃郁的語文味道,讓人震撼,令人回味。
4.欣賞句法,嘗試遷移運用,于“精讀”中有效拓展
情到深處方更濃。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是適合培養學生語感的,教師可多進行一些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美讀,用情讀,用心讀,不斷地培養語感,并進行積累拓展,直到升華感悟。這一點,梁春萍老師在執教《懷念母親》一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梁老師在指導學生感悟“終天之恨”這個詞語時,先通過看資料并想象——“我”的哪些愿望沒能實現?讓學生加以猜想。然后又通過一段補充資料的朗讀,讓學生漸漸明白個中的原委,此時,再讓學生讀文中的“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一句,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同身受了,難受的情感就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可梁老師并沒有就此罷休,又用第三段文字材料《賦得永久的悔》里面的片段,讓學生再讀文中的“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這幾句,全班學生一片遺恨與哽咽。可以說,此時的感情朗讀已深深地與文本相融,學生也似乎與文本合二為一了。
更妙的是,梁老師還巧妙地設計了層層引讀和想象說話訓練,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那是一種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恨!”“還是一種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恨!”“恨得他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緊接著,用四個填空練習來想象說話,讓文本拓展與內容理解相得益彰。最后在齊讀并積累佳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中結束此課,讓朗讀與感悟相輔相成,巧妙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和運用能力。
成功的朗讀教學猶如一座美麗的彩虹橋,在文本與學生之間,自然牽手,不斷地去觸動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的共鳴,于往返回復、一詠三嘆中走進文本深妙之處,從而盡情演繹情感課堂的真諦。語文課上,一旦詩意、巧妙地運用多樣的朗讀方式,引領學生用自己的感受去體驗文本,把脈文本的心跳,聆聽文本的聲音,那么,我們的課堂離“詩意語文”還會遠嗎?我們的孩子還會愁語感不強嗎?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斗門鎮敬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