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宇
《多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它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的重要內容。“圖形與幾何”板塊的最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就是發展空間觀念和發展推理能力。2011版《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更明確指出: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那怎樣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剛講完《梯形的面積》時,我出示了下題:一塊梯形田地的下底是35米,上底是25米,面積是1080平方米,這塊田地的高是多少米?本來我是想以梯形的面積公式為等量關系式列方程解答的。誰知,剛一出示這題,一只小手就高高地舉起,于是我就請這名學生到黑板上書寫。下面是他的解答過程:h=2S÷(a+b)=2×1080÷(25+35)=
2160÷60=36(米)。等下面的學生基本上做好了后,我問這位學生:這個公式老師又沒教過,你是怎么想到這樣來求梯形的高呢?該生回答: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S=ah÷2,要除以2。梯形的面積公式是S=(a+b)h÷2,也要除以2。老師在前面還講過了求三角形的高可以用公式h=2S÷a,所以我就猜想出用公式h=2S÷(a+b)來求梯形的高。我一聽,心中驚喜不已:學生竟然能從三角形和梯形面積公式的相同之處,由已知的求三角形的高的公式合情地推理出未知的求梯形高的公式,多強的推理能力啊!我連忙追問:你能不能具體推導出這個公式?或者你能夠用別的方法來驗證用這個公式求出來的高對不對呢?該生說:我還可以列方程解答,設這塊田地的高是x米,根據梯形的面積公式可列方程(25+35)x÷2=1080,60x÷2=1080,x=36,求出來的高也是36米。我說:“你用兩種方法求出來的高都是36米,說明你前面猜想的公式是完全對的。你真了不起,能觸類旁通,合情地推理!”在上面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即使學生的這些合情推理是錯誤的,“錯誤也是一種學習資源”。而且我認為,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功能不同,它們相輔相成。
班上還有兩個學生也是這樣列式的,但他們都不能具體推導出這個公式。看來,學生是“心有所感觸而苦于口不能言”,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干脆改變原來的教學計劃,引導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我先在黑板上畫好了方格圖,在方格圖中畫了一個上底2厘米,下底4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再畫了一個上底1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我問:這兩個梯形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通過觀察和計算可以發現兩個梯形的高和面積都相等。我又問:第一個梯形的上底縮短1厘米,把這1厘米補到下底上,就變成了第二個梯形,它的面積沒有變是因為什么沒有變?大部分學生發現高相等的梯形,如果上底和下底的和不變,那么面積也不變。我指著第二個梯形問:如果再把上底縮短1厘米,還把這1厘米補到下底上,那上底變成什么?整個圖形變成什么?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在學生思考、想象和交流后,我邊畫圖邊歸納:這時梯形的上底消失了,變成了一個點,圖形由梯形變成了三角形,而且三角形的底就等于原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會等于梯形的面積。我再次追問:在高相等時,什么情況下三角形的面積會等于梯形的面積?對照后兩個圖形及三角形面積公式S=ah÷2、梯形面積公式S=(a+b)h÷2,學生紛紛發言,說:只要三角形的底會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面積就會相等。我趁機又問:那三角形可以看做是上底為幾的梯形?也就是梯形的上底是幾時,梯形的面積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可以合二為一,相互通用?經過上面的學習和思考交流,學生很自然地想到三角形可以看做是上底為0的特殊梯形,這樣兩個面積公式實質上就可以用一個公式S=(a+b)h÷2來表示。因此,求三角形高的公式h=2S÷a也就是求梯形高的公式h=2S÷(a+b)的特殊情形,兩者實質上也是同一個公式。所以,上面那位學生的猜想是完全對的,他是從特殊推向一般!
那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同樣一個上底2厘米,下底4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把下底的1厘米移補到上底,那上底就與下底相等,都是3厘米,梯形就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從上面的學習可知,梯形的面積會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就是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其實也可以用(上底+下底)×高÷2來計算,特別是平行四邊形的上底等于下底,(上底+下底)÷2就等于底,而高不變,即S=(a+b)h÷2=(a+b)÷2×h=ah,而S=ah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因此,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都可以用S=(a+b)h÷2來計算。
這樣,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都可以用S=(a+b)h÷2來表示,而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自然它們的面積都可以像梯形一樣,用S=(a+b)h÷2來計算。在這節課中,我將這些零散而又相關的知識梳理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豐富了學生的認知,促進知識的遷移,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合情推理,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直觀地、合情地獲得一些結果的意識,切實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因為這是數學創造的根本,是得到新結果的主要途徑。
(作者單位:江西省金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