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云
摘 要:新課改的推進對教師進行了新的定位,如何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成什么角色成為了探討重點。本文基于有效性教學,對教師“一師多員”的角色轉變進行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教師角色;一師多員;有效性教學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明確的實施建議和課程目標等來看,其對教師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更多的是以一種引導者的身份存在于課堂。課堂教學的方式也由靜態教學逐漸轉變為動態教學,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人翁,使課堂成為學生探究的主陣地,為教學打開了新的局面。
1.學習過程的促進者
教師以“促進者”的身份存在,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和諧、民主、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適時給予學生精神和心理支撐,并通過提問、小組交流等方式讓學生進入到自主學習中。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鼓勵他們大膽展示自我、發揮特長、建立自信,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探究中,進而在自我體驗中獲得成就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幫助他們逐漸形成一套符合其自身特點的學習策略。筆者對其進行了如下幾點總結:
一是積極地旁觀。也就是說,當教師將問題拋給學生后,不可喧賓奪主,自問自答,而是應當以旁觀者來看待學生的探究,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設身處地地體會學生所掌握的信息,同時把握住課堂節奏,明確下一步應如何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在學習“負數”時,針對學生喜歡游戲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教師可采用游戲導入的方式,先讓學生在游戲中去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吧,游戲的名字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電梯下降15層)。然后加大難度,看誰反應最快。”二是適時給予學生支持,使學生的榮譽感得到滿足,進而使課堂氛圍更加濃厚。精神鼓勵和心理安慰,可有效刺激學生的思維,使其更加活躍,進而達到提高其探究熱情的目的[1]。
2.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經過加工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可操作性也更強。各個學科所學內容不同,教師的教學形式也各有差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調動,這就將教師的組織者身份充分展現出來[2]。例如,在“三角形的認識”這節課中,在理解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教師可提出問題,讓大家討論一下:老爺爺老奶奶腿腳不靈活,容易摔倒,要拄著拐杖才能正常行走,這是什么原理呢?學生探究:(分組熱烈討論后)這是利用三角形穩定性原理,老人的兩足和拐杖末端構成了一個三角形,比較穩定;如果沒有拐杖,就只有兩個點,構不成三角形,容易摔倒。一堂成功的教學活動必然需要一個優秀的組織者,教師在課堂中以特殊身份存在,其必然承擔著組織學生的責任,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活動內容、目的和方式,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帶動,同時結合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對教學進程進行調整,把握住課堂的節奏,使教學滿足學生的需求。
3.教學過程的反思者
新課改呼吁的是大智、大勇,故教師課前課后應對自我教學過程中進行反復評價和思考,并通過不斷地反思,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和教學設計。例如,“三角形認識”的教學中,在討論了“老爺爺老奶奶腿腳不靈活,拄著拐杖行走,是利用三角形穩定性原理”的例子后,老師又問:“根據這樣的分析,你們能不能再舉出幾個類似的實際例子呢?”學生分組合作交流,教師到各組參與討論,由于有教師的平等參與,學生們的探究熱情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使獲得的新知識充分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生:“①推獨輪車時,人腳和輪子構成三角形;②獨輪車停靠下來時,兩只木腳和輪子構成三角形……”若一個教師始終滿足于現狀,不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反思,那么也僅僅是擁有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而并不能說明其教學工作始終符合學生所需,符合時代要求,甚至我們可以說其僅僅是將一年的工作進行無數次的反復。只有不斷總結問題、發現問題,才能真正從經驗教訓中不斷提高自己,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不對自身工作進行反思的教師是不符合新手型教師這一要求的。
參考文獻:
[1]劉慧麗.融合教育理念下資源教師角色的指導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2]賈艷紅.淺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與繼承[J].基礎教育研究,2013(8).
(作者單位:湖南省桑植縣澧源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