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優化產業結構對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分析了吉林省產業結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發展新興產業和先進的制造業,優化產業布局,發展現代化服務業體系以及構建綠色發展的產業體系等優化產業結構的對策,以期為促進吉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所裨益。
關 鍵 詞:吉林省;優化產業結構;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4-0037-05
收稿日期:2013-10-20
作者簡介:吳秀紅(1969—),女,吉林長春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1]對于吉林省而言,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將會加快吉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吉林省經濟快速發展。
一、優化產業結構對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現實意義
⒈優化產業結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深受國際和國內經濟環境的影響。從外部環境看,由于發達國家掌握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一直處于價值鏈的高端環節,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產業競爭趨于激烈,發達國家也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旨在繼續掌控先進核心技術以保持其經濟優勢地位。同時,一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以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形成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國際市場,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面臨高端和低端發展的雙重壓力。從內部環境看,我國傳統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方式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產能過剩的局面依然嚴重,資源短缺狀況日益嚴峻。因此,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才能克服內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因素,使經濟發展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⒉優化產業結構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首要任務。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地區經濟結構狀況密切相關,而經濟結構狀況又是由產業結構的水平所決定的,因此,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并使之合理,首要任務是要優化產業結構。眾所周知,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優化產業結構能夠提升產品質量,創新品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優化產業結構能夠減少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逐步消除產能過剩,提高投資效率,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能夠使產品由低端的初級化形態向高端的專業化和精細化轉變,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整體發展水平,拉動出口增長。因此 ,產業結構的優化能夠促進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形成相互協調發展的局面,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
⒊優化產業結構是促進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的決定因素。“產業結構的優化,包括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兩個方面的內容。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指產業結構系統依據產業演進的規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的過程。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則是從本質上反映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的聚合質量,它具體表現為系統的產出與市場需求的關系,各產業之間的協調、對資源的轉換效率等方面。”[2]因此,在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提高質量和效益,還要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技術水平和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通過產業結構的全方位優化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即產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型,資源由粗放利用向節約和高效轉變,使產業發展模式走上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
⒋優化產業結構是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優化產業結構能夠提高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運行質量,能夠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只有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才能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基礎產業為支撐、戰略新興產業為先導、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的產業格局,使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經濟建設步入健康良性發展的軌道。
二、吉林省產業結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⒈產業結構的整體協調性較低。近年來,吉林省產業結構雖然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見下表)。2011年,全國產業結構發展的平均水平是10.1:46.6:43.4。而吉林省整體產業結構發展水平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表現在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第二產業比重較高,第三產業比重較低。與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省整體產業結構水平也相對落后,尤其是第三產業在東北三省中是最低的。現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開始向后工業化階段邁進,第二產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特別是北京、上海已經形成三、二、一的產業格局,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很低,2011年上海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僅為0.6,北京為0.8。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產業調整優化有很大的空間。
⒉產業結構具有非均衡的特征。所謂均衡的產業結構,是指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比例合理。吉林省的產業結構具有明顯的非均衡特點,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歷史的特殊性不無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吉林省以汽車、石化、冶金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化工業項目在國家資金技術等扶持下發展很快,重化工工業發展遠遠快于其他產業發展速度,由此奠定了吉林省作為老工業基地的地位。而農業、輕工業這樣非優先發展的部門只能在優先發展部門獲得資源后再進行剩余資源的配置,其發展滯后是不可避免的。吉林省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其發展模式是以農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滯后發展為代價的。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對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各地方有重點地發展了一些輕工業和農業,但第三產業未能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重化工業過重的格局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
⒊產業發展整體素質偏低。吉林省作為老工業基地,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經濟基礎和門類相對齊全的工業體系。雖然一些產業和產品在國內外具有相當大的競爭優勢,但整體產業素質尤其是工業素質還是偏低。一方面表現在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2013年,在全國500強企業中,吉林省只有3家企業上榜,而遼寧省和江蘇省分別有11家企業和49家企業進入到全國500強企業中。吉林省在全國500強企業中不到1%,江蘇省將近10%。這說明吉林省大企業少,規模經濟發展程度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產業集聚效應。以吉林省汽車工業發展為例,吉林省整車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規模經濟優勢,但是作為汽車工業發展重要支撐體系的零部件產業,吉林省的省內零部件企業為一汽配套率很低,汽車工業的整體優勢并沒有帶來零部件產業的集聚效應。另一方面體現在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方面。吉林省整體產品結構仍以粗加工、資源型產品為主,新產品產銷率低,高附加值和深加工產品少,能源、原材料工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吉林省擁有的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在全國所占比重不僅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也落后于東北地區的遼寧省。
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的支撐能力弱。經過多年的發展,吉林省已經形成了以醫藥、光電子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是在吉林省經濟增長中的比重和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2011年,吉林省高新技術產業占全省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5%,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2%,僅比1996年分別提升了2.9和1.3個百分點。[3]吉林省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較好,已經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碳纖維和生物制藥等優勢產業,但是在產業發展中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使得吉林省高新技術產業仍以原材料加工為主,高附加值產品開發能力薄弱;二是吉林省高新技術產業區域產業發展和布局比較集中,產業擴散效應乏力。吉林省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在長春、吉林和通化三個城市,其他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較低;三是行業過分集中也成為吉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之一。吉林省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醫藥制造業、光電子信息產業和通訊設備制造業等行業,而其他行業的集中度較低。
⒌區域產業結構不均衡。吉林省區域產業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化的趨勢證明了這一問題的存在(見下表)。吉林省中部地區第一產業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大,產值比重下降速度快,但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慢,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正值且呈緩慢減小的趨勢,表明第二產業吸納了一部分第一產業流出的剩余勞動力,并隨著產值增加相應提高了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就業比重和產值比重相對趨于均衡。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同樣為正值,并有緩慢趨于0值的趨勢,說明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向均衡狀態靠近。東部地區第一產業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高于中部地區,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下降速度快,但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慢于中部地區,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正值并出現增加趨勢,第二產業吸納了第一產業流出的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低于中部地區,東部地區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較低,工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偏離度低,第三產業對勞動吸納能力較強,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變化具有較好的對稱性,均衡程度高于其他地區。西部地區一產偏離度處于低水平均衡,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與產值比重高,第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高,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高,但是就業比重偏低,第三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好于其他地區,但西部地區服務業發展滯后于其他地區。西部地區三次產業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對稱,勞動力分布不平衡,整體經濟發展滯后,經濟運行質量偏低,還處于剛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產業結構仍有待進一步優化。吉林省區域產業結構不均衡是制約全省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延緩了全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進程,使得處于產業結構分工底層的產業優化升級難度加大,增加了產業結構布局體系優化升級的難度,導致資金、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分配不均衡,客觀上阻礙了整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
三、優化吉林省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
⒈加快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當前,一些傳統產業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但并不意味著傳統產業是夕陽產業,經過優化重組,傳統產業仍然可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因此,要立足吉林省的實際,加快轉型升級,改造傳統產業。一是要化解當前產能過剩的矛盾。從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和市場需求入手,利用現代科技和新的工藝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優化,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帶動過剩產業消化過剩產能。二是要符合當前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對一些高耗能、重污染的傳統產業進行強制改造,實行節能減排,推行清潔生產、綠色生產,對無法改造和提升的落后技術和設備堅決淘汰,使傳統產業煥發生機,重現經濟發展的活力。
⒉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吉林省是農業大省,有著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優勢,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鞏固吉林省作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的戰略地位。通過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業效益;通過發揮農業市場化、規模化、組織化以及專業化的積極作用,提升農業資源配置和生產經營效率,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經營組織如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合作經營等共同發展的經營方式,積極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的全面發展,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發展水平。
⒊以新興產業發展為核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興產業代表市場對產業結構作為一個經濟系統整體產出的新的需求,代表著產業結構轉換的新的方向,也代表現代科學技術產業化的新水平。因此,發展新興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既能突破環境資源制約,也能搶占經濟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吉林省發展戰略新興產業要依靠現有的產業優勢、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現有的人才技術力量,圍繞著生物化工、光電子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及綠色精細化工產業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通過自主創新、市場運作、技術升級、政策扶植等一系列舉措,使戰略型新興產業成為吉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⒋以發展先進制造業為支撐,打造區位優勢。制造業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和引導力量,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制造業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發展先進制造業不僅能進一步強化產業結構的階段性水平特征,而且先進制造業本身又具有關聯度高、分工精細、協作性強的特點。充分發揮吉林省精密機械制造、電力設備制造、軌道交通等先進制造業的優勢,并著眼于未來和國際先進水平,著重打造新工藝,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層次,不斷增強吉林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要利用吉林省汽車產業優勢,發展與汽車產業相關配套產業,延長產業鏈,融入新技術,提升附加值,形成具有行業競爭優勢和核心價值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模式。
⒌制定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產業布局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布局實質上是通過區域主導產業的確立,圍繞主導產業的產前服務、協作配套和產后深度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等發展關聯產業,形成高效率的區域經濟有機體。”[4]因此,優化吉林省產業布局體系是促進吉林省產業調整優化的根本。當前,應該抓住長吉圖開發開放發展戰略和吉林省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重要契機,科學分析,準確定位,綜合考慮吉林省的實際和各地區的資源優勢與環境承載能力,利用現代科技和產業支撐較強的優勢,統籌城鄉一體化,優化空間布局,集聚產業發展,構建支撐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產業布局體系。一方面,以長春——吉林為核心,利用其良好的產業基礎優勢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汽車產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并通過其輻射帶動作用,促使周邊地區的產業協調聯動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延邊、琿春及圖門江區域對外窗口和前沿的作用,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技術貿易合作,建設多邊自由貿易區及產業合作區。此外,還要兼顧長吉圖周邊地區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各自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布局旅游產業、區域物流產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等。
⒍優化傳統服務業結構,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服務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礎產業,其發展水平的高低顯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近年來,吉林省的服務業從總體來看增長速度保持著上升趨勢,但是發展較慢,目前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吉林省的服務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大力提升傳統服務業層次、拓展現代服務新領域是吉林省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一是優化提升傳統服務業,運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先進的經營服務理念,提高傳統服務業的水平和質量,增強傳統服務業的市場競爭力;二是拓寬和發展現代服務業,圍繞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農業服務、旅游及文化創意服務、現代商貿、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形成現代服務新體系;三是整合服務業資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強省內和區域間的合作,優化全省服務業布局結構,發揮服務業的擴散效應。
⒎注重生態保護,構建綠色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制度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性和緊迫感。吉林省委在布署2014年工作中也把推動綠色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因此,要將注重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融入到產業結構優化當中。要做到綠色發展,一是要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通過技術創新對高污染高耗能的流程進行技術改造,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的排放量,做到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二是構建資源節約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發展模式,積極推動和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進環保節能、新能源動力汽車等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避免污染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體現可持續綠色發展的本質要求;三是加大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用法律制度規范、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責任追究和經濟賠償。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2][4]楊公樸,夏大慰.產業經濟學教程[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牟春野)
Abstract: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at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lin Province,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transform and upgrade traditional industries,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 new industries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optimize the industrial layout,building services systems and build modern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response,In order to promote a stable and healthy ec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Jilin Province;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