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聯合國的報告表明,世界上只有18個國家的人口還沒有出現老齡化(United Nations,2005),且在未來20年間全球60歲以上人口超過10億,且這個數字到2050年時將達到20億(United Nations,2003)。而全球老年人口的大部分都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且他們都還沒有準備好迎接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種種挑戰(United Nations,2002)。中國早在2000年已經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因而,人口老齡化對于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更強的挑戰。
國內外關于人口老齡化的研究成果頗豐,相比而言,國外相關研究更為全面,從不同角度分析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新型產業以及技術創新等(Mo Wang & Beryl Hesketh,2012;Bloom et al.,2008;Forlizzi et al.,2004等)。而國內關于人口老齡化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人口老齡化引發的一系列新的社會經濟問題方面(于學軍,1995;鄔滄萍,2004;周晨和熊和平,2007;張蘇和烏仁格日樂,2013等)。其中,針對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方面的研究則主要關注了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劉晶,2004;陳衛和杜夏,2002等)。
針對我國城鄉差異較大的實際情況,本文以內蒙古為例,采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對城鄉老年人口生活來源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二、內蒙古老年人口生活來源分析
(一)內蒙古老年人口基本情況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到2010年,內蒙古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836413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1.48%;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56%。按照衡量人口老齡化的兩種統計標準,計算結果均表明內蒙古已經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雖然內蒙古老年人口在全國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較低(60歲及以上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分別為1.56%和1.54%),但是內蒙古老齡化問題依然非常突出,老年撫養比達到15.42%,已經對內蒙古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由于內蒙古地處邊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因而內蒙古的人口老齡化在結構上呈現出一些突出特征。首先,內蒙古老年人口的性別構成基本趨于平衡。60歲及以上人口中男性所占比重為49.87%,女性占比為50.13%;在65歲及以上人口中男性比重占到49.74%,女性比重為50.26%。較全國平均情況而言,性別比例趨于平衡,基本不存在性別比例不協調的問題。其次,內蒙古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相對較好。從老年人口健康情況來看,內蒙古60歲及以上人口中身體健康的比例為41.89%,基本健康的比例為38.18%,不健康但是生活能自理的比例為16.40%,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為3.53%。說明,內蒙古老年人口身體健康狀況較好,人口老齡化屬于健康老齡化。最后,內蒙古老年人口城鄉分布比例基本平衡。從城鄉分布來看,內蒙古60歲及以上人口中有29.89%的老年人在城市,有19.80%的人在鎮,鄉村人口占到50.3%。而在65歲及以上人口中該比例分別為:31.14%、19.89%、48.97%。顯然,與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7.13%集中在鄉村不同,內蒙古老年人口城鄉分布較全國而言更為平衡,且高齡老人更多地居住在城市。另外,從老齡化水平和老年撫養比兩個重要指標也可以看出,內蒙古的人口老齡化在城鄉分布上不存在較大差異(如表1所示)。
表1 內蒙古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分布 單位:%
數據來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二)內蒙古老年人口生活來源分析
如前所述,內蒙古老年人口城鄉分布雖然較為平衡,但是,城鄉老年人口生活質量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異。生活質量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為老年人口的生活來源不同,且由于我國一直實行的城鄉二元的養老保險制度也是引發農村老年人口生活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內蒙古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生活來源主要集中在家庭其他成員供養(36%)、離退休金養老金(28%)和勞動收入(24%),這說明了內蒙古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雖然已經完成基本全覆蓋,但是家庭養老以及自我保障仍然是內蒙古養老保障體系的核心部分(如下圖所示)。
從城鄉分布來看,內蒙古老年人口生活來源具有明顯的城鄉差異。在鄉村,有40%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39%的人仍然依靠勞動收入,另外有13%的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而在城市,老年人口最主要的生活來源是離退休金養老金(61%),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員供養(26%),依靠勞動收入的老年人口比例僅為5%(如表2所示)。
表2 內蒙古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生活來源城鄉分布
數據來源:同表1。
表2數據說明,內蒙古地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于城鎮老年人口安度晚年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是內蒙古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還相對滯后,依靠社會養老保險養老的老年人口僅占5%。當然,由于第六次人口普查進行于2010年,“新農保”制度建立于2009年,制度實施后的效果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另外,隨著內蒙古地區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來源也必然更多地依靠養老金,以此縮小城鄉老年人口生活水平差異。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老年人口性別結構、城鄉分布均衡,高齡老人集中在城鎮
內蒙古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別結構和城鄉分布基本持衡,且65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口更多地集中在城鎮。這與全國的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齡老人在鄉村的現實情況有所區別。但是,從老齡化水平以及老年撫養比來看,鄉村老齡化水平仍然比城鎮高。另外,由于內蒙古城鎮化進程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發展較快,所以內蒙古鎮一級別的老齡化水平相對較低。與此同時,隨著內蒙古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入,內蒙古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分布將呈現更為均衡的局面。
2.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相對良好,屬于健康老齡化
雖然內蒙古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很突出,但是,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相對良好。在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僅占3.53%,屬于身體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高達80.07%。因而,內蒙古人口老齡化屬于健康老齡化,有利于通過積極開發老年產業、有效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沖擊。
3.農村老年人口生活來源更多地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和勞動收入
在內蒙古,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和勞動收入,沒有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基本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過日子。這說明,內蒙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還沒有起到保障農村人口老年生活的作用。其原因如同前面所述,數據資料的獲得是在“新農保”制度實施后的一年,制度實施的效果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并且制度實施初期,很多農村人口都持有觀望的態度,覆蓋率不高。
(二)建議
1.在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大環境下,內蒙古應該在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統一的基礎上,立足于本地區實際情況,探索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軌的有效途徑。
2.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統一的基礎上,加大地方財政對于養老保險制度的補助,從而保證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為下一步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奠定基礎。
3.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內蒙古應著手建立具有地區特色的多元化養老保險制度,有效結合并靈活采用家庭養老、社區養老、以房養老等養老模式,以便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保證本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在國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時,內蒙古應盡快完成農村牧區土地確權工作,以此作為提高農村牧區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輔助保障。因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內蒙古農村牧區出現了較多的留守老人,農村牧區土地確權后,通過耕地和草場的有效流轉不僅可以提高老年人口的養老水平,還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牧業的規模經營及現代化。
5.鑒于內蒙古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良好,應該積極開發“銀發產業”,通過有效合理的挖掘利用老年人力資源(例如,采用彈性制的退休年齡制度、興辦老年大學、社區機構等),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原動力。
責任編輯:康偉
背景資料:
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到2010年,內蒙古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836413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1.48%;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56%。按照衡量人口老齡化的兩種統計標準,內蒙古已經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的“2014年工作總體部署”中提出,“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辦法,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鼓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
2013年9月6日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意見》將“如何養老”問題分解到民政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多部委,要求新建居民小區按人均0.1平方米配建養老服務設施;要求醫藥結合,社區養老服務覆蓋所有居家老人;要求全國社會養老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人35-40張,公辦養老院必須先保障失能、失智、高齡或“三無”、低收入老人入住。《意見》同時要求保監會牽頭,會同民政部等部門,“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