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限時“摘帽”再無“討價還價”的商量余地。記者從四川省扶貧移民局獲悉,除藏區外,到2020年,四川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將限時退出。
為保證“摘帽”之后扶貧開發力度不變和實際成效,四川同時決定建立“摘帽不摘政策”、“考核不唯GDP”和“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將過去寬泛性地‘扶窮縣’,轉為今后精準地‘扶窮人’。”四川省扶貧移民局負責人表示。
據悉,在2012年3月的國家扶貧辦公布的微調名單中,全國共計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四川有36個。四川省扶貧移民局局長張谷透露,名單公布之前,確有個別縣存在“保舊帽、爭新帽”的現象,甚至還托人說情把“工作”做到了北京。
“爭戴帽或不愿摘帽,實為利益驅動!”四川省扶貧移民局規劃處負責人解釋“保舊帽、爭新帽”原因是算了一筆賬:一旦成為國家扶貧重點縣,除平均每縣享有3000萬元~500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外,還有專項轉移支付、加上其他行業扶貧資金,一個重點扶貧縣的平均投入在3.5億元以上,此外還能享受到定點幫扶等多項政策支持。“就連當地公務員的工資,也比非‘重點縣’高一個檔次。”
去年底,國家扶貧辦曾表示將改革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建立重點縣退出機制。日前召開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也再次強調,研究建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退出機制和約束機制,確保扶貧資金真正惠及扶貧對象。

記者近日在川東北某扶貧重點縣采訪,該縣近幾年在“扶貧開發”支持下修建了連片成群的高檔樓房。但有關人士直言,一些扶貧“紅利”并沒完全用到改善民生上面,要讓扶貧回歸正軌,就得“真扶貧、扶真貧”。
“解決問題的出路在于建立精確扶貧的工作機制。”張谷告訴記者,今后要把減貧人數、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等作為“重點縣”黨政主要考核指標,目的在于引導“重點縣”黨政干部真正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
他還表示,四川正著手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將過去“扶窮縣”真正轉變為“扶窮人”。
此前,有近百萬貧困人口的四川南充市去年底已對其4個國家扶貧重點縣開出了到2017年全部“摘帽”的時間表,對沒按時“摘帽”的縣主要領導將實行摘“官帽”的問責處理。戴了28年“國家貧困縣”帽子的南部縣委書記何修禮表示:“壓力在肩,不摘也得摘,晚摘不如早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