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宋濤 設計 田偉
全地形的未來
編輯 宋濤 設計 田偉
全地形車運動目前在越野車比賽中特別熱門。Can-Am出品的獨行俠對于北極星RZR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者。我們近期剛剛試駕了最新一代的獨行俠,看到了越野運動的未來。
我想我們就在普羅旺斯高地的山林中,但是具體在什么地方?我在幾個小時以前就已經說不清了。我只是沿著和車身同寬的小路在山地中行進。汽油已經快耗盡了。
在這樣的狹窄道路上,深坑早已不再是讓我多費力氣的事。如果駕駛的是一輛越野車,我一定會在每一個炮彈坑前面停下來仔細觀察,之后再小心通過。我原本以為,全地形賽車幾乎是堅不可摧的。而就在我右后方,接近1.0L排量的羅塔克斯發動機正在發出怒吼,它的75kW功率直接作用到后軸上,考慮到車重,這樣的動力配置簡直就是野獸級。當手真的握緊方向盤的那一刻,我已經不相信這類車型很安全這回事了。碎石路上的駕駛,每一個彎道的結果往往都是不一樣的,在每個彎路上車尾部都會被向外甩從而發生漂移。獨行俠的運動款XRS版本加寬了輪距以適應各種路況,力求做到更易于控制。
在下一個轉彎之后有一段人造斜坡,坡上有用沙石做的臺階以及一些松散的大石塊。通過按下鎖止按鈕,我關閉了車前軸,轉向立刻變得艱難。還有一種可能性來獲得動力轉向,但是我認為在我的運動版車上使用DPS是不必要的。我更愿意自己在方向盤上多出點力,以減少一些強烈的直接轉向的感覺。無級變速器的變速桿調整至低擋。賽道狀況比我預期的要困難很多,一些大石頭根本無法繞過。幸運的是獨行俠的通過角僅在車的中部向前傾斜的時候才有所限制。在與障礙物第一次接觸時,瑪吉斯的大角輪胎就咬住了石頭并且將整個車的重量都壓在了上面。其實即便單單與巖石這樣的對手硬碰硬我也并不懼怕。SSV的底盤距離地面有33厘米高,并且用堅硬的鋁板加固,前輪的懸置機構上也使用了一個防振保護,還有穩定滑塊保護車身免受側傾帶來的損傷。一旦Can-Am發生側向傾斜,防滾車架會防止更糟糕的情況發生。
全地形車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將零件拆卸下來。甚至前擋風玻璃也可以作為被拆卸的配件,事實上,大部分車手都是敞篷駕駛的。越野摩托車頭盔和眼鏡無論如何都是必須的,特別是在像獨行俠這種只有半個門的車。其他部位只有網布的防護,僅在于防止太多植物進入車里。
比賽途中,我們的臉多次被伸進來的樹枝刮傷,灰塵更是無處不在。不久前肯定下過雨,普羅旺斯的土壤里積了不少水,在遇到第一個泥坑的時候,我完全低估了它。它比我想象的要深,轉動的車輪激起了高高的水柱,腳下立刻積滿了深棕色的泥漿。幸虧兩缸發動機的進氣口在發動機蓋的頂部。所以我本人雖然被泥水全部濺濕了,可車輛卻什么事也沒有。
在這一段路線上速度再次提升,路上突發情況幾乎每分鐘都在變化。我幾乎讓我的獨行俠飛馳起來。在研究數據時我就發現了一件荒謬的事情:出廠數據中寫明獨行俠距離地面的空間是33cm,底盤的彈性高度是36cm。然而事實上完全收緊的彈簧系統實在太硬了,在車底遇到連續的強烈震蕩時幾乎得不到最基本的緩沖。
我在試駕中還遇到了極其危險的情況:在漂移過一個彎道的時候,我的車撞上了一片碎石,左后輪不幸爆胎了。而我直到下一個停車站點才發現。獨行俠出廠時標配的是防脫圈輪轂。即使車輪被壓平了,輪胎也還是在輪轂上。
在九個小時全速越野之后我只想說一句話:沒有什么比越野更快更有樂趣的了。在相鄰的法國,人們在山林中毫無干擾的“橫沖直撞”,但是在德國就要受限制的多了。因此獨行俠對于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來說是不適用的。一方面這種車輛的駕駛不適合在馬路上行駛,只專為山地所設計。另一方面還因為歐洲委員會許可的市內最大功率只有21馬力。所以全地形車輛只被核準作為林業和農業商用車,僅可以在比賽場地或者是封閉的越野場地駕駛。我想只有在真正的越野賽道上,你才可以發掘它的全部潛力,并享受到真正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