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盤點A股的股市“巫師”,不得不提的還有摩根大通的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2008年因精準預測出“4萬億投資計劃”使得龔方雄一戰成名,不同于根據技術形態預測股指的漲跌,他將經濟政策預測的時間節點固定在具體時間之內,也成為當之無愧的股市“巫師”。如今時隔6年,恐怕最為耀眼的稱號是摩根大通“投資銀行主席”的頭銜。
一言成名
2008年8月19日,摩根大通分析師龔方雄拋出一份國家“救市”報告,稱國內有關部門正在考慮的激勵計劃規模至少達2000億至4000億元人民幣,“包括減稅、穩定國內資本市場和支持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等措施”。
該預測對市場起了瘋狂的刺激作用,此后的兩天,上證指數飆升178.71點,升幅7.63%,深成指上升567點,升幅7.21%。然而經過短暫的堅挺過后,便急轉直下,一周內暴跌400多點。據媒體報道,這期間,蜂擁而入的小散被套、機構資金借機出逃約40.78億元。
一時之間,業內外對龔方雄的聲討聲與日俱增。其中最廣泛的質疑則集中于,該報告實際上是為掩護外資投行“出貨”的幫兇。在摩根大通澄清“只是判斷”后,該方案似乎不了了之。
頗為戲劇性的是,11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果然出臺了刺激方案,計劃到2010年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2008年第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加上2009年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達4000億元。 這一系列政策似乎都一一驗證了龔方雄當初判斷的準確性。由此龔方雄一戰成名。
事后龔方雄曾對媒體有所說明“我們早就跟我們的機構投資者講過這個觀點,有很多數據圖表做支持,而發給媒體的報告只是單獨把結論提了出來。”據了解,在給機構投資者的完整報告里,該預測依據的邏輯推理概括起來是:研究團隊從去年1、2月份就開始做報告,跟蹤金融風暴的進展,分析政府的應對措施。同時,根據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當時中國的財政赤字從1997年的1%左右提高到1998年的2.5%左右,上升了1.5個百分點。推測政府應對本次金融危機所定的財政赤字絕對不會亞于亞洲金融風暴。因此,得出結論,赤字至少占GDP的1.5%左右,即2000億-4000億這個區間。
盡管預測有據可循,但是這份精準的預測出自一位外資投行的分析師之口,不管事件背后的真相如何,結果不免都令人遐想連篇。
永遠的多頭
令人遺憾的是,除了此次預測,龔方雄的言論鮮少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反而塑造了一個死不改悔的“多頭”形象,從2006年開始,龔方雄就一直堅定地唱多A股。2007年11月,A股頭部已成,但龔方雄仍堅持認為“市場如果繼續調整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買入機會,我們堅定看好明年的A股和H股”。2008年4月,龔方雄再次表示:“現在到了增持中國公司、重倉中國股票的時候了”。而在去年3月有媒體再次報道龔方雄在某高峰論壇上表示,得益于中國經濟層面和政治層面的雙重改善,中國牛市已經來到。他強調,國外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比國內投資者強,大跌只是暫時性的技術調整。
但是事實上,在以上幾個重要的時間點A股并未出現所謂的“牛市”, “作為市場的參與者和投資人,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決策負責,不要輕信任何人,包括像我這樣的人。我不可能永遠正確,做不到的。”對于某些時點出現的誤判龔方雄曾這樣解釋。
正因為其堅定的看多立場,并總是在市場“最黑暗”,“信心最低落”的時候,發表類似以下言論,如:“A股估值已合理”、“最困難的時候已過去”等等。因此有投資者將其風格稱為“奶糖味的心靈雞湯”。
從股市“巫師”到“永遠的多頭”,其實恰恰反應了龔方雄的“分析師守則”,他曾對媒體表示有四條“分析師準則”:第一,必須是思想家和哲學家。第二,必須是演員。演員就是不能理性,要很感性,要有明星素質,講話要有感染力,能把思想表達出來,讓別人很信服。最好是還有一批粉絲,覺得他講的就對,就跟著他。第三,必須是運動員,身體要好。第四條:知道市場在想什么。他認為分析師應該是心理學家。知道市場的心態、客戶的心態,知道怎樣能最有效地把一種觀點說出去,知道什么時候能打動客戶。
華麗轉身
事實上,以上幾點守則也同樣適用于其職業生涯,依靠明星經濟師的魅力以及豐富的人脈資源,曾經的分析師一躍已經成為中國投資銀行主席,摩根大通24日宣布任命龔方雄為中國投資銀行主席,向摩根大通亞太區銀行部聯席主席匯報。
這無異于一場華麗的轉身,在龔方雄的職位角色里顯然不是第一次,這樣的挑戰也并非頭一遭,就像成為投行家之前從未涉足投行業務,在進入美國銀行之前并未接觸過匯率市場、進入美聯儲之前未接觸過債券市場,以及從物理專業的大學生轉讀經濟學研究生一樣,“不重復”三個字始終貫穿著龔方雄從學生時代到職場生涯的每次轉換。
他的下一站是哪里?我們無從判斷,但是可以確定的在2008年精準的預測“4萬億投資”之時,一定是他職業輝煌的重要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