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羽

很多投資者都會津津樂道于2013年創業板的優異表現,創業板指數從2012年底接近580點左右一路上漲到2013年底接近1300點,上漲了1倍多,其中漲幅幾倍的成長股也不在少數,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大家說:風來的時候,風口的“豬”也能飛。這句調侃之言確也非常形象的反應出此輪成長股上漲勢頭之猛,幅度之大都是歷史罕見的。進入2014年,創業板的波動幅度明顯加大,部分成長股回調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也是一些投資者所沒有預期到的。于是大家又戲言:風停的時候,才知道誰是“豬”,誰是“鳥”。對于股票投資者而言,就是要找出真正的成長股,才能在更長的投資周期中取得優異的成果。
對于“成長”的理解有其基本的要素,比如行業景氣度、業務壁壘、公司的行業地位、公司治理能力、業務在周期中所處的位置、連續幾年的收入利潤增長……但,“成長”總是在大的經濟背景之下的動態概念。
記得一個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成長股的選擇要有大格局。我以為,所謂大格局就是要符合經濟發展方向和規律,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的結構一定會反映未來經濟的大結構。比如,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十年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的高速增長之后,經濟結構調整是必然選擇。而在新經濟的大背景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消費;以環境保護為代表的環保設施、新能源汽車、光伏等;以服務為代表的醫療服務、教育等等無疑將是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的主要驅動力。
因此,成長股的選擇必須在這些領域中挑選。而這種挑選無疑是難度很大的。我們站在經濟轉型的起點,對未來是未知的,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太多的歷史和國際經驗可以借鑒。因此,在初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風最大的時候,大家會將符合經濟發展方向的公司給予相對高的估值,也就是我們說的“豬”都可以飛起來,這是我們認知局限的結果。于是大家不知不覺中就加快了思維的速度,大家都很急,導致市場上漲的速度很快,投資者基本放棄了擇時,而只是從傳統經濟中走出來擁抱新經濟。然而,改革的道路向來都是曲折的,呈螺旋式上升式發展,因此,當風小了的時候,大家開始相對冷靜下來,逐漸仔細甄別哪些才是會飛的“鳥”。
也許有的投資者會問,新經濟的方向很多,怎樣才能更有操作性的選擇成長股呢?以我的感受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新事物的深度認知是很漫長的過程,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局限性和認知半徑,因此,應該選擇自己熟悉、感興趣的、有一定知識積累的領域,或者就在自己身邊的領域去研究。我相信,只要我們可以在一到兩個領域里做深做細,我們的收獲就將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