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勝娟
近年來,為改變我校整體比較落后的教育教學水平,我校通過“外聯共研+校本培訓”的方式,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和課堂教學質量,并于2009年在全校實施了“學路導引”教學范式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論構建
1.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習過程是學習者以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意義建構是學習的目的,靠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教師和外界環境可以幫助和促進意義的建構。由此可見,教師應是學生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幫助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我校的“學路導引”教學范式,以“‘學路導引教學范式的實驗研究”課題為載體,以建設高效課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目的,將我校教師的教學行為從以“教師、課本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中心”,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導”“引”作用。
2.植根本土的實施原則。教育改革不能簡單移植外來文化,而應將外來文化植根于本土。我校先后派出各學科教師到香港真道書院及江蘇南通、浙江杭州等全國課改名校學習,取其精華,教師們回來后結合本地區和本校的實際,構建適合本校發展的課堂改革范式。
二、“學路導引”教學范式的構成及具體操作
(一)“學路導引”教學范式的構成
我校實施的“學路導引”教學范式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編制導引文本,即利用文本資料把課文中的知識編成問題呈現給學生,并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完成這些問題,這樣比在課堂上教師口頭提問和學生口頭回答的訓練更有效;二是課堂實施教學,即教師組織學生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內容包括問題情境的設計、問題導語的設計、學習方法的指導、示范舉例、點撥評價、組織學習、組織交流展示等。課堂實施教學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導、學、評、測”四大流程,做到既不脫離文本,又不照搬文本;三是進行課堂評價,即改變以往的課堂評價細則,將評價的方向、指標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用評價引導教師的教學行為。
(二)“學路導引”教學范式的具體操作
“學路導引”教學范式的操作共有導、學、評、測四個環節。
“學路導引”的第一步是編制“導引文本”,意在“導”。各學科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編制導引文本;導引文本要經過備課組長一審、教研組長二審、科研處三審才能最終定稿。“導”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在編制導引文本時,教師要把文本知識問題化、練習化、層次化,做好課前學習的知識鋪墊、課中的知識導學以及課后的知識拓展,以便更好地找到問題教學的切入點,抓住學生的思維點,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編制導引文本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展開學習之前便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形式,教師指點方法,啟迪思維,示范舉例,引舊知到新知?!皩А笔恰皩W”的重要鋪墊,教師方法點撥到位,示范引導適時,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變得有效。例如,數學組設計《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一課的導引文本時,剛開始提出的問題是:三角形有多少條邊?有多少個角?三條邊是封閉的嗎?三條邊在同一平面上嗎?什么是三角形?同學們能完整地說出來嗎?教研組審核后認為,這些問題太淺白,缺乏啟發性和思維深度,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過修改,問題的設計變為:讓學生獨自畫出并觀察若干個三角形,在小紙片上寫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征;然后同桌2人(或4人小組)交流、討論,把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點以多種表達方式呈現并寫在“大卡片”上,最后全班展示。
“學路導引”的第二步是課堂實施教學,意在“學”。教師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靈活運用導引文本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究知識,完成文本練習?!皩W”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教師在明確學習任務及學習方法之后,讓學生按照所布置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則按照“導”中的提示,自主研讀課文,運用教師所指導的方法探究知識,完成導引文本中所呈現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聽、說、讀、寫、看多種學習要素,引導學生采用自學、對學、群學等學習形式,指導學生用好身邊的資源,如利用參考資料、請教同學和老師等,深入鉆研課文。教師還要巡堂指導,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情況,為下一環節的“評”做好準備。課堂的“學”用時不少于20分鐘。例如,在教學七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題破山寺后禪院》《登岳陽樓》)時,導引文本中的設計為:1.熟讀詩歌,并能背誦。(要求學生動口)2.查閱有關資料,了解作者及其寫詩的背景等。(要求學生動手)3.學法指導:分析所描寫的景物特點,領會寓于景物中的情感;研究人物的動作細節,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在課堂教學環節,這部分內容又可以設計為:賞析《題破山寺后禪院》,結合課文注釋,說說每句詩的意思;用添加修飾語的方式描繪詩中的畫面;找出一些能夠概括詩中描繪環境特點的詞語;結合作者生活的經歷,從詩歌的景物描繪中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思考我們用了哪些方法鑒賞了《題破山寺后禪院》這首詩。課前,教師把導引文本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動手查閱資料,復習舊知識,自主完成導引文本中的內容;課中,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指導學生有效學習。
“學路導引”的第三步是“評”。“評”是學生在充分學習后進行展示、交流,即學生以個別展示、小組展示的形式展示學習結果,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進行點評。教師的講解和補充要用在“刀刃”上:對學生已經明白的知識不再重復,要講清學生在自學中弄不懂的知識點,同時引導學生總結學習的方法和規律?!霸u”用時約15分鐘。比如,教學七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讓學生理解詩中最后兩句“這時一切聲響都靜寂了,只聽見寺院的鐘聲傳來”是否矛盾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交流的過程和結果,在學生口述詩歌意思的基礎上,由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最后再進行點撥,針對文中“悅”與“空”的含義,闡釋最后兩句詩所采用的“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并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此類寫作手法的運用技巧。endprint
“學路導引”的第四步是“測”。“測”是教師就本節課教學目標進行檢測,主要是完成導引文本中的當堂檢測或學后拓展部分的練習,可以作為對本節課課堂教學效果的檢測。例如,在教學七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時,導引文本中設計的當堂檢測的內容有:1.默寫詩歌。2.說說詩中的景物特點以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學后拓展的內容為:閱讀《天凈沙·秋思》,運用本課學習的“知人論世”“由景入情”等方法完成以下題目:1.這首小令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畫面的景物有什么特點?2.詩詞中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從情景交融的角度談談你對這首小令的理解。
“導、學、評、測”四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環環相扣,緊密相聯。并不是說一節課就固定有這四個板塊,而是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我們都采用“導、學、評、測”四步流程,循環往復,靈活運用。
三、“學路導引”教學范式的特點
“學路導引”教學范式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強調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導”和“引”,從根本上杜絕教師“滿堂灌”的低效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序、有效地進行;二是關注學生學習行為的實質變化,即頭腦的“動”,而不只是課堂表面的熱鬧和學生肢體的“動”?!皩W路導引”教學范式沒有單一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及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課堂教學組織和調控方式。但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要求突出教師的“導”和“引”,而不是“灌”和“壓”。教師著重指導學生歸納和掌握各學科知識的學習規律,改善學生的學習品質,讓學生學得有效、學得輕松,達到“不待教師教、自己能自學”的效果。
在實際操作中,我校要求教師做到先學后教,即在每節課上課前一周,各學科備課組集體研究制作導引文本,然后統一按文本設計去組織各自的課堂教學。導引文本要落實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拓展的具體內容,使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課堂教學實施應改變傳統的“講—聽—讀—記—練”的活動程序,逐步建立“創設情景—發現問題—探究方法—解決問題”的活動程序。導引文本的制作,充分開發了我校教師的差異資源,讓全年級學生享受到了整個年級教師的集體智慧。
四、成效和收獲
經過4年的實踐,我校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們經常在一起制作交流導引文本的心得體會,探討課堂教學問題,課堂上教師們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原先部分厭學的學生變得熱愛學習了,自我學習調控力提高了,學習成績有了很大進步。學校近幾年獲評自治區、欽州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教師繼續教育先進集體”“教育科研先進單位”,還被定為“欽州市教師教育聯合共同體單位”“國培計劃——廣西農村骨干教師研修基地學?!钡?,并成功協辦了廣西中學地理“有效教學”研討會、廣西中學化學“高效課堂建設”研討會。2012年5月,自治區教育廳課改專家組到欽州市調研,我校承辦了欽州市初中課堂改革現場觀摩會,我校的“學路導引”教學范式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
(責編 歐孔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