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君
初中語文版教材的課文注釋較少,且存在注釋過于簡單、模糊的現象,這往往導致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疑竇叢生。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是忽略、跳過,還是借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主動學習的習慣呢?我選擇的是直面教材“疏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有一次上李白的《行路難》,我要求學生分析詩歌的思想情感,結果有學生提出了和課文注釋不一樣的看法。
生:詩歌最后借宗愨的典故表達自信必有遠大的前程,但是詩歌的前半部分卻是通過夸張和象征手法表達仕途充滿障礙、前途迷茫的情感,這種自信到底是從哪里出來的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尖銳。那么,詩人在詩歌中提示我們了嗎?
生:詩歌中間提到了兩個典故,注釋中說詩人是借這兩個典故表達渴望遇到明君的愿望,但這也只是一種愿望,哪里能看出李白在他們身上找到了自信呢?
師:是呀,課文注釋很簡單,并沒有明白地告訴我們詩人通過這兩個典故表達了對未來充滿希望。那對于詩歌最后兩句表明心志的詩句,到底該如何理解呢?
我讓學生先詳細了解兩個典故中姜尚和伊尹的故事,然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姜尚和伊尹的成功完全是憑借實力嗎?”
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分成了兩個陣營:一方認為主要憑借實力,所以李白從他們身上找到了自信;一方認為還是要靠運氣,可是李白的運氣不好,所以李白沒有找到自信。
我進一步引導:“同學們的理解非常獨到,而且合情合理。按照你們的看法,教材對于詩歌最后兩句的注解就不能完全成立。究竟該如何理解詩歌最后兩句傳達的思想感情呢?”
我提示學生不急于下結論,啟發他們進一步去了解李白的生平愛好,對李白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當學生知道李白一生除了“奮起智能,愿為輔弼”,在仕途上有所追求外,他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尋道成仙(這一點是我結合李白相關的詩歌介紹給學生,并得到了他們的理解、認可),再結合李白的性格認真分析,最終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不管李白是否繼續追求仕途,李白都會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所以,注釋中“自信必有遠大的前程”不一定是指李白將會在仕途上繼續充滿信心,也可以是指他對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滿自信,追求做官,或者追求成仙,都一樣是詩人的夢想;有了這個夢想,詩人就不會自暴自棄,一定會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直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鼓勵學生質疑教材,引導學生研讀教材內容,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這對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非常必要。
(責編 白聰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