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學
自治區高校工委書記、教育廳廳長秦斌給程霖的家屬送上慰問金。
2013年12月28日下午,自治區高校工委書記、教育廳廳長秦斌專程來到北海市人民醫院重癥病房,看望慰問因腦溢血病重住院的自治區八桂優秀鄉村教師、北海市海城區斜陽小學校長程霖。在醫院,秦斌向醫護人員詳細了解了程霖的病情,囑咐醫院方面要全力以赴做好救治工作。秦斌代表教育廳送上慰問金,同時指出,要及時協調好各方面工作,不能耽誤斜陽小學孩子的學習。目前,北海市教育局已委派新教師上島支教。
“程霖老師快點好起來?!边@是大家的期盼。作為一位深受人們敬仰和尊重的模范教師,程霖的病情牽引著無數人的心。許多老師都說,程霖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他讓我們感到了身為教師的那份光榮。
35載不離海島
斜陽島是我國北部灣上一個僅1.89平方公里的獨立的死火山島,距北海市區44海里,距潿洲島9海里。島上居民靠打漁為生。
1979年,19歲的程霖從欽州地區師范學校畢業,準備到潿洲中學當老師。這時,斜陽小學的校長找到程霖說,學校里一名老師因患病離職了,島上缺一名老師,希望程霖回村。程霖一聽二話沒說,同意上島。
程霖的教師生涯是從“豬圈”開始的。由于當時島上的人口較多,學校有60多名學生,學生多教室少,校長抱歉地對他說:“你看,我們只有一間公社養豬場堆飲料的空房可以使用了。”于是,身高1.8米的他佝著腰進了那間靠在山坡上約1.5米高、僅8平方米的豬圈。
一回到島上,程霖就擔任了畢業班的教學工作。當時學生們擔心在“豬圈”讀書被村里人笑話,幾個女生哭著要退學,程霖便挨個做家長的思想工作,帶領學生徹底整治了環境衛生,把充滿臭味的“豬圈”變成了整潔的教室。
為了改變學校的教學條件,后來成為校長的程霖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和上級部門的支持和幫助,發動、帶領師生、群眾參與建校。1984年,島上建起了全島第一座兩層建筑——斜陽小學教學樓。要知道,因為交通不便,島上建房成本非常大,運輸費用是材料錢的一倍。通過一船船、一車車地將材料搬運到建校點,通過一磚一瓦地搭砌,程霖把荒島學校建成了有花圃和球場的綠樹成蔭的園林式學校。2002年7月,時任自治區主席李兆焯上島考察,感慨地說,想不到斜陽島還有一間這樣漂亮的學校,實在不易。
這些年,島上外來教師像候鳥一樣走了一撥又一撥,雖然程霖也有過多次離開的機會,但他沒有走。他說:“這里太艱苦,外來的老師都不愿久留,我想想只有自己留下。”回島后的第5年,經人介紹,他認識了潿洲島姑娘袁桂嬌。當時,大家都認為他會就此離開海島,沒想到,他將新婚妻子娶上了斜陽島,妻子也跟他一起當了老師。35年來,斜陽島的孩子也一個個像展翅的海鷗飛了出去,程霖卻一直堅守著。他說:“就算只剩下一名學生,我也不會放下教鞭。”他的根已深深地扎入斜陽島的火山巖里。
島上生活的不便
斜陽島上的生活、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由于發電、抽水都靠機器,島上用電、用淡水都定時,過了規定時間就沒有了。這里每天只在晚上7點至12點有電。
在程霖那個簡陋得讓人難以置信的家里,除了一張大床外,僅有兩張辦公桌,一張桌上擺著一臺電視,一張桌子是備課桌,家里沒有沙發和衣柜。
島上沒有菜市場,豬肉、青菜、蒜頭、生姜等都靠漁船拉回來。袁桂嬌說:“想吃肉要先打電話給在潿洲島居住的親戚,讓他們托出海打漁的漁船經過斜陽島時將肉帶過來。”為了保障吃菜問題,程霖自己開荒種菜,可成本很高,因為島上沒有淺表淡水,澆菜只能用一元一噸的飲用水。每年一遇上臺風或者西南風,沒有漁船出海,更沒有漁船經過小島,小島便成了飄在海面上的荒島,與世隔絕。袁桂嬌說:“這時,村里的兩個小賣鋪里,連咸菜都脫銷。”
由于沒有交通船,居民要外出,只能靠搭漁民出海的漁船先到潿洲島,再轉乘交通船到北海。如果遇上急事卻又碰不上漁船,就只能“望洋興嘆”了。
交通的不便使程霖無法按時收到報紙和郵件。他經常接到開會通知卻無法成行。每個學期考試的試題,也得靠漁船帶上島。有一次,臺風期間沒有船來,教育局只能打電話通知學校,讓學校自己出題考試。
生病是程霖最怕的事,因為這里常常發生急病發作又沒船外送的事。幾年前,他得了病,在潿洲島無法檢查,只能到北海,每次去一趟醫院最少要兩天。有時藥吃完了,遇上沒有船無法取藥,只好拖著、忍著,所以往往一個不大的病要拖一年多才好。
艱苦、不便的海島生活延誤、加重了程霖的病情。2013年12月5日中午放學后,程霖在家訪途中突發腦溢血昏倒了,此后被送到北海急救。
海島老師的親情愛情及愛島之情
斜陽島生活單調,娛樂活動不多。雖然如此,熱愛生活的程霖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常常利用假日到海邊垂釣,他說,這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補貼伙食。
雖然島上生活艱苦,交通不便,但程霖對于斜陽島卻懷有很深的感情。村民們對老師特別好,每次遇到緊急情況,村民就與老師同煮一袋米,共用一瓶油,真正組成了一個大家庭。程霖說:“看著淳樸的村民,質樸的孩子,我真的不忍心離開。我有過10多次機會離開這個島,每次最后都是舍不得、不放心。我內心深處感到海島需要我。島上總需要老師的,我堅持下來的話,學校的教學工作會相對穩定一些。”
提起家人,程霖感到很內疚,因為結婚近30年,他沒陪妻子逛過街,沒帶兒女去過公園,更無法照顧在外求學的兒女。他的孩子們12歲之后,就離家獨立生活了。他說:“為了島上的孩子,不能照顧他們了?!?/p>
有一年,他的大女兒在潿洲島上中學時不慎跌斷了腳,需要到北海治療,接到消息后程霖夫妻倆急瘋了。可當時卻沒有船,妻子急得直哭,無奈之下,他發瘋似地拉著妻子跑上海島的北坡,遙望著潿洲島方向的海面,希望能看到去北海的船。他說:“當時,心里像貓抓一樣難受?!眅ndprint
在海島生活,遭遇臺風是常事,每年臺風來襲,村民們不敢在自己的土房里住,會擠到學校里來。村民說,學校是島上最漂亮、最堅固的建筑,也是他們最愿意來的地方,因為校園里有一面國旗,這讓他們感到安全。
當別人一再詢問程霖對生活的追求時,秉性淡泊的他說:“島上的生活也不那么‘苦,在島上住久了,平靜慣了,我倒覺得這樣的日子適合我。”
在他的傾情澆灌下,
海島放飛了希望
只要一提起程老師,他的學生們總有傾訴不完的感激之情。
程霖的妻子袁桂嬌說,在最多僅有6個教學班、學生僅50多人的斜陽小學,程霖既是校長又是教師。他除了履行校長職責外,還負責包括語文、數學、美術、體育、科學等幾乎所有科目的教學,一天安排6節課,程霖幾乎一周就有3到4天的課程是要排滿的,30多年就是這樣過來的。
在工作中,程霖關心照顧每一個學生。學校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狀況、生活和學習情況他都了如指掌。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學生細微變化的根源,他對貧困生總是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有一些學生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在大陸、海島間來回奔波,一方面爭取社會力量的扶持,一方面把貧困學生的學費和日常學習用品費用全都攬了下來,使那些學生得以重回課堂。在他35年的教師生涯里,沒有一個學生因貧窮而輟學,島上適齡兒童入學率年年達100%,真正做到了“一個都不能少”。自治區有關領導在了解斜陽島及斜陽小學的情況后深情地感慨:在人均收入微薄的孤島上,30多年來竟然沒有一個學生輟學,這真是一個奇跡。
由于斜陽島遠離大陸,信息閉塞,島上的教師對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求之若渴。外出辦事最多的程霖自然成了溝通教學信息的使者。每次外出回來,他帶回的不是給妻子兒女的衣服和生活用品,而是一摞摞新的教學參考資料。斜陽島特殊的辦學環境磨練了程霖靈活處理教材和因材施教的能力。根據斜陽島學生小學畢業后就要離島求學的實際,程霖在教學中逐漸摸索出一套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學習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幾乎每一位從斜陽小學畢業、外出求學的學生在給程霖的信中都會這樣寫道:是您,給予了我自信,教會了我自立,鞭策我自強,我要真誠地對您說聲“謝謝您”!
當他的學生謝東恩考上北京師范大學——斜陽島走出了千百年來第一個大學生的喜訊傳來,程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放飛了學生的理想和希望。
“只要這個地方需要你,你在這個地方存在,你就有相應的價值?!背塘卦@樣樸實地說。出于家鄉教育的需要,出于對海島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他在斜陽島堅守了35年。35年里,他的愛灑遍島上每一塊黝黑的火山巖,他的情溶進了島上每個孩子的心田。
(責編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