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柱,徐磊,孫威,劉杰,張廣明
(沈陽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遼寧沈陽 110142)
隨著柴油的供應日益緊張,柴油的品質(包括低溫流動性能)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往柴油中加入柴油低溫流動改進劑[1-2]DFI是一種普遍應用的技術。DFI具有生產成本低、工藝簡單等特點,能夠有效的改善柴油在低溫下的流動性能,拓寬柴油餾程,提高柴油的產量[3-6]。由于DFI在柴油的生產、運輸以及使用過程中都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添加劑,因此對其進行制備和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同類型柴油對低溫流動性改進劑的感受性存在差異[7-8],目前多數市售 DFI對俄原油提煉的柴油感受性不夠理想,為此筆者首次以馬來酸酐、十六醇、二十二醇合成了馬來酸酐混合酯,制備了馬來酸酐混合酯-苯乙烯共聚物(MA-St)型低溫流動改進劑,以改善俄柴油的低溫流動性能。
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對甲苯磺酸、甲苯、過氧化苯甲酰均為分析純;二十二醇、十六醇均為化學純。
DDW-A型多功能低溫試驗器;470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
1.2.1 馬來酸酐混合酯的合成 將一定量的馬來酸酐、十六醇、二十二醇、溶劑甲苯加入到帶攪拌器和分水器的三口燒瓶中,并開始加熱,一定溫度后,加入催化劑,開始酯化反應。反應至出水量接近理論值時,減壓蒸餾去除甲苯后,再用堿洗、水洗、分液,烘干后,即得到馬來酸酐混合酯。反應式如下:

1.2.2 馬來酸酐混合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備 將上述酯化產物與苯乙烯在引發劑的作用下,在一定溫度下進行聚合反應。待反應完成,減壓蒸餾去除甲苯后,醇洗、水洗、分液后,干燥至恒重,得到純化的馬來酸酐混合酯-苯乙烯共聚物。反應式如下:

按SH/T 0248—92《餾分燃料冷濾點測定法》測定柴油的冷濾點。
在單因素實驗基礎上,選擇馬來酸酐與混合醇的摩爾比、催化劑用量、酯化時間、溶劑用量進行了正交實驗,以酯化產物的收率為考察指標。不考慮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因素-水平和結果見表1、表2。

表1 因素-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由表2可知,各因素影響的主次順序為:馬來酸酐與混合醇(十六醇、二十二醇)的摩爾比(A)>溶劑用量(D)>酯化時間(C)>催化劑用量(B)。最佳酯化工藝條件為A2B3C1D2,即馬來酸酐與混合醇(十六醇、二十二醇)的摩爾比0.5∶1,催化劑用量為1.8%,酯化時間1.5 h,溶劑用量為90%。

表2 正交實驗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在單因素實驗基礎上,選擇苯乙烯與馬來酸酐混合酯的摩爾比、引發劑用量、聚合溫度、聚合時間、溶劑用量進行了正交實驗。以冷濾點降低值ΔCFPP(℃)為考察指標。不考慮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因素-水平和結果見表3、表4。

表3 因素-水平Table 3 Factors and levels

表4 正交實驗結果Table 4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由表4可知,各因素影響的主次順序為苯乙烯與馬來酸酐混合酯的摩爾比(A)≈溶劑用量(E)>聚合反應時間(D)>聚合溫度(B)≈引發劑用量(C),最佳聚合工藝條件為A2B1C2D3E4,即苯乙烯與馬來酸摩爾配比為1,引發劑用量為1.25%(以馬來酸酐混合酯與苯乙烯總質量計算),聚合溫度為75℃,聚合時間為4 h,溶劑用量為55%(以馬來酸酐混合酯與苯乙烯總質量計)。
改進劑的加劑量對降濾效果的影響見圖1。

圖1 改進加劑量對降濾效果的影響Fig.1 Effect of DFI dosage on ΔCFPP
由圖1可知,ΔCFPP(℃)隨著加劑量增加呈現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在1.0‰時達到最高值。因為加劑量偏小時,降濾劑分子難以滿足與石蠟共晶吸附的要求;當加劑量過大時,過量的DFI分子不再參與共晶吸附作用,而其本身凝點比較高,會先析出,在油品中呈現固體,影響降濾效果[9]。因此,最佳加劑量為1.0‰(以降濾劑占俄柴油質量分數)。
降濾劑的紅外光譜見圖2。

圖2 IR表征圖Fig.2 IR characterization
由圖2可知,在3 710 cm-1附近無明顯的特征峰,說明沒有游離的羥基存在,即產物中沒有水分的存在;在1 730 cm-1處和1 220 cm-1處為酯的特征峰;在1 643,1 473 cm-1處為苯環骨架伸縮振動的吸收峰;在2 918,2 849 cm-1處為強吸收峰,歸屬于—CH2—的不對稱伸縮振動和對稱伸縮振動,相應于1 473 cm-1處為 —CH2— 的不對稱彎曲振動,證明了產品中含有亞甲基 —CH2—,在1 370 cm-1處為—CH3的C—H面內彎曲振動特征峰,說明存在甲基;720 cm-1為(CH2)n(n≥4)特征峰[10-11],說明單體已經轉變為聚合物,所制備的產物與目標產物的官能團結構基本一致。
(1)以馬來酸酐、十六醇、二十二醇、苯乙烯為原料,合成了DFI馬來酸酐混合酯-苯乙烯共聚物。其最佳制備條件如下:
酯化:n(馬來酸酐)∶n(混合醇)=0.5∶1;催化劑用量1.8%(以馬來酸、十六醇、二十二醇質量和計),溶劑用量90%(以馬來酸、十六醇、二十二醇質量和計),酯化反應時間2.5 h。聚合:苯乙烯與馬來酸酐混合酯(其中混合酯制備中n(十六醇)∶n(二十二醇)=1∶1)的摩爾配比為1∶1,引發劑 BPO用量為1.25%,聚合溫度為75℃,聚合時間為4 h,溶劑用量為55%(以馬來酸酐混合酯與苯乙烯總質量計)。
(2)IR結果表明,其官能團結構與目標產物基本相符。
(3)將降濾劑應用于俄柴油中,加劑量為1.0‰(降濾劑占柴油的質量分數)時,柴油冷濾點可降低12℃。
[1]郭翠梨,張金利,王一平.柴油低溫流動改進劑的研究進展[J].化學工業與工程,1999(6):157-162.
[2]楊保安,剛榮杰.柴油降凝劑研究的進展[J].現代化學,1997(6):19-21.
[3]Zhang J,Wu C,Li W,et al.DFT and MM calculation:The performance mechanism of pour point depressants study[J].Fuel,2004,83(3):315-326.
[4]朱靜,李峰,陳傳憲.EFMA降凝劑的合成及其改性效果的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氣,2007(6):57-62.
[5]李亮,龍小柱,李研,等.苯-馬共聚物高碳醇酯(SMAA)降凝劑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J].當代化工,2011(1):25-29.
[6]楊云松,戚國榮,彭紅云,等.聚丙烯酸二十二酯的合成及其降凝降粘作用[J].石油學報,2001(5):60-65.
[7]李克華.降凝劑及其降凝機理[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1993,22(1):44-49.
[8]胡軍,張立國,戴迎春.新型降凝劑的分子設計、合成及作用機理[J].石油學報,1996,12(2):73-80.
[9]楊妮,賀建勛.聚甲基丙烯酸酯類潤滑油降凝劑的合成及降凝機理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0.
[10]泉美治,小川雅爾,加藤俊二,等.儀器分析導論(第四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11]Silverstein R M,Bassler G C,Morrill T C.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M].4ed.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81: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