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彩萌

“眼高手低”這個詞多為貶義詞,意思是要求的標準很高(甚至不切實際),但實際上做不到。其實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指做人眼界要開闊,目標要遠大,做事情要低下頭來,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地做工作。筆者更喜歡這個詞的最初所指,因為它揭示了許多人生哲理,給人靈感與啟迪:唯有“眼高”,才知道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唯有“手低”,才明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深刻含義。培養青年教師也要“眼高手低”,即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目標定位要高,然后從細微處著手使“培養”這一概念具體到實際行動中。以教師的課堂基本功為例,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置、教材處理的技巧、課堂調控的機智,關注學生學習狀況的能力及教學反思的水平等都能在課堂中得到體現。教師的課堂基本功以課堂為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彰顯,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如何讓青年教師全面而嫻熟地掌握教學技巧而不是盲目地摸著石頭過河?筆者認為學校“系統培養”教師的課堂基本功特別重要,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高屋建瓴構體系
俗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堂教學基本功的綜合呈現離不開教師在課下的努力。教師只有在課下全方位地磨礪,才能在課上如行云流水般游刃有余,因此,學校培養體系的構建就顯得特別重要,它猶如航標一般指引著青年教師的發展方向,讓他們有的放矢地朝著目標前進。筆者所在的深圳市龍崗區天成學校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們把這一構建稱為“教師幸福工程”,如表1所示:
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學校對青年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由學校科研處牽頭,教學處配合,工會和其他機構支持,從成長規劃、讀書計劃、課堂、教育科研、個人進修、教育考察及學校活動等方面為青年教師提供機會與平臺,有目的、有計劃、重過程、抓落實,多管齊下,用具體的活動來豐富青年教師的學習與生活,從而提升青年教師的綜合能力。
從表面上看,這一教師幸福工程只有第4條“課堂聚焦”涉及青年教師的課堂基本功,其他項目似乎與“課堂教學”不沾邊甚至相去甚遠,其實不然。成長規劃屬于“眼高”范疇,是青年教師的職業規劃,決定了教師成長的方向;“手低”指的是讀書計劃、天成講壇、進修計劃和教育考察等,給青年教師提供自我提升與展示的平臺;師徒結對是青年教師成長過程中專業發展的保證,無論是教研活動還是其他文體活動,這些都是青年教師職業生活的有益補充,它們都對培養教師的課堂基本功有促進作用。之所以把這一培養體系稱為“教師幸福工程”,是因為學校想通過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讓青年教師真正受益,輕松工作,快樂工作,從而收獲作為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二、擲地有聲抓落實
構建培養體系是“紙上的藍圖”,要想讓青年教師真正受益,必須和青年教師一道先打好地基再建高樓,讓青年教師在參與中用付出的勞動去收獲成功的喜悅。具體來說,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以閱讀提升人文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說:“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學記》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也。”作為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就不能及時補充足夠的知識,是無法實現與時俱進的,因此,讀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讀書就是一種學習。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不僅是學生學習,也是教師學習,教師帶頭讀書學習其實就是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受學生喜愛的教師閱讀量一定很大,因為他們可以書海擷英,把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融會貫通,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豐富、新鮮和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師唯有多讀書,才能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課堂教學得心應手。
當然,雖說“開卷有益”,但教師讀書還是應該兼顧所教專業與興趣愛好。為了避免教師在書海面前無所適從,學校每學期都會指定部分書目規定青年教師必讀,既可以是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育實踐類書籍,也可以是純文學類書籍。我校曾向教師推薦過《今天怎樣做教師》《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課堂教學密碼》《先生》等教育類書籍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勞》等文學作品。教師在閱讀中不僅能夠提升專業技能,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
為了鼓勵教師勤讀書、多讀書,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每學期開展至少兩次以上的讀書分享活動,將全校教師集中起來暢談自己的讀書心得與感悟;二是撰寫讀后感,或在學校校報上發表,或由學校編印成冊供全校師生閱讀分享。實踐證明,這樣的活動在調動教師的讀書積極性以及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以課堂提升專業技能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要想提升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學校必須采取聚焦課堂的系列舉措,使青年教師能夠以課堂為中心優化教學。具體做法有以下四點:
(1)師徒結對
師徒結對是以“一對一”的形式為青年教師提供職業道路的引航。為了避免師徒結對虛設,學校要有相應的落實措施:在確定師徒結對具體人員后召開全校教師會議,給師傅頒發聘書,營造師徒結對氛圍;以文件或制度的形式確定師徒職責;設置專門的部門或人員對師徒結對工作進行跟蹤、檢查和反饋。以筆者所在的天成學校為例,徒弟職責的第5條明確規定徒弟每星期須聽導師一節課,記錄并撰寫聽課心得;第6條規定徒弟每學期至少上一節校級匯報課,請師傅幫助備課,并邀請師傅聽課評課;在第7條中還明確指出要求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撰寫教學論文……將規定落實到具體,學校在跟蹤活動執行情況和期末檢查時便于利用這些規定檢查師徒結對工作的落實情況,如未完成或完成不力,輕將影響師徒二人的績效工資,重則影響年終考核和考評。實踐證明,這種半強制性的學習方式有利于青年教師的成長。通過檢查考評,青年教師已經養成了認真工作、努力學習的好習慣,長期堅持下去,收獲將是巨大的。
(2)聽課評課
聽課評課是最能提高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有效途徑。青年教師剛入講臺,由于缺乏經驗,仍以老套的教學方法為主,因此學校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越年輕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越老套。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新教師應多聽課評課,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新信息,使自己從思想上重視,從行動上改進。聽課評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缺一不可:聽了不評,聽課便成了一種形式,課后就會被拋到腦后;只聽別人評課而不去聽課,或聽課時不認真記錄和思考,評就顯得毫無意義。究竟該如何開展聽評課活動,筆者認為學校應該有“一堂好課”的標準,用這個標準去衡量一節課的質量。而一堂好課的標準至少要具備五種意識:目標意識、學科意識、學生意識、工具意識及課型意識。有了這些“意識”標準,青年教師在聽課評課中便有了方向,自己上起課來也不至于信馬由韁。
(3)開展競賽
競賽是最能磨礪青年教師的一種方式。學校可以舉行課堂教學基本功比賽、說課比賽、評課比賽等與教學直接相關的競賽活動,幫助青年教師在反復訓練中提高課堂基本功,也可以開展書法(包括硬筆書法和粉筆字)、簡筆畫比賽等與教學間接相關的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
(4)撰寫反思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寫反思是幫助教師在回顧教學的同時對教學作深入的思考和總結,了解自己的課堂成功在哪;失敗在哪;課堂智慧體現在哪;如果再設計這堂課,需要改動的地方在哪。如果青年教師多作這樣的反思,課堂教學質量自然會不斷得到提升。
筆者以上提到的內容分別是從“眼高”和“手低”處著手培養青年教師,青年教師應該嚴格按照學校的有關規定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相關任務,努力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從而收獲“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成長喜悅。總而言之,萬丈高樓平地起,想要提高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筆者認為“眼高手低”實為良策。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天成學校)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