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埃博拉的蹤影尚未在中國出現。盡管如此,美國東北大學MOBS實驗室運用計算機模型推算出埃博拉病毒擴展至其他國家的幾率。據這一項目計算,中國可能會在10月底出現埃博拉病例。
這一預測又指出: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屬于受威脅較低的地區(qū),而英國和法國受威脅的程度較高。但另一方面,英法防范埃博拉的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好;印度的防范措施則相對較薄弱,一旦暴發(fā)埃博拉疫情將構成巨大災難。
盡管上述預測并沒有提及中國一旦暴發(fā)埃博拉疫情,將帶來怎樣的后果,但所有人都在關心埃博拉與中國的“距離”問題。無論該預測準確與否,人們關心的是:假如埃博拉進入中國,會造成多大的影響?中國能否戰(zhàn)勝埃博拉?
面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埃博拉,中國和其他國家相比既有優(yōu)勢,又有劣勢。
在優(yōu)勢方面,中國已經積極部署應對埃博拉的措施。例如,國家衛(wèi)計委已發(fā)布了《埃博拉出血熱防控方案》《口岸埃博拉出血熱留觀病例與疑似病例轉運工作方案》《埃博拉出血熱醫(y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等指導性文件。而且廣東等地也在演練應對埃博拉的措施。此外,全國建立了聯防聯控機制。這些措施使中國具有了在第一時間捕捉到發(fā)病者或確診病例的能力。
同時,從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學特性來看,也有一些對防控有利的因素。雖然埃博拉的病死率極高(50%~90%),但傳播的幾率并不高。這是因為,死亡率和疾病傳播能力成反比,死亡率越高,攜帶病毒者越少,傳播的機會也越少。而且,迄今并未證實埃博拉可以經由空氣傳播,因此,比起“非典”等由呼吸和空氣傳播的疾病來,由密切接觸傳播的埃博拉相對來說更容易防控一些。
不過,面對埃博拉,我們對面臨的不利因素則需要更加重視。例如,迄今沒有有效藥物用于治療該病,也沒有疫苗可預防。美國過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國立研究院科學家賈哈靈表示,他們研究發(fā)現,埃博拉病毒有變異,今年之所以出現史上最嚴重的埃博拉疫情大暴發(fā),可能正是因為這種致命性病毒變得比之前更容易傳染,且此輪疫情中埃博拉病人的病毒載量遠高于之前的病例。另外,埃博拉的潛伏期較長(約有21天),這也可能造成更多的人被感染。因為,病毒的潛伏期與傳播能力成正比,潛伏期越長,病毒攜帶者接觸他人的機會就越多,傳播的機會也就越多。
當然,一些有利因素也已出現。例如,美國已經有被治愈的埃博拉病人,其身上的血清抗體可能成為有效的藥物。更為可行的方式是,從該患者身上提取抗體并克隆出來進行大量生產,就有可能供更多患者使用。但是,這一過程的完成需要時間。
此外,全球都面臨的一個難以預測的不利因素是,盡管目前尚未發(fā)現埃博拉病毒可通過空氣傳播,但大部分專業(yè)人員和公共衛(wèi)生機構并不敢斷言直接接觸患者是唯一的感染途徑。埃博拉病毒在變異之后其傳播途徑是否有變,這還是一個未知數。這種情況也增加了埃博拉疫情擴大的不確定風險。
對中國而言,香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國際航班頻繁,極有可能出現輸入性病例,繼而導致人傳人,出現本土感染者。另外,中國的一些城市有“非洲村”,在這些非洲商人聚集區(qū),往返非洲經商的人比較多,屬于相對風險較大的地區(qū)。
因此,防范埃博拉不只是一個生物醫(yī)學問題,而且是一個更為廣泛的社會和公共衛(wèi)生問題。現在,留給中國的時間不多了,唯一可以采取的有效的措施是,像應對“非典”那樣應對埃博拉,甚至需要采取比應對“非典”更為嚴格的措施,才能防范埃博拉在中國可能造成的災難。
這些措施主要包括預警和隔離。預警就是實施提前篩查措施,在邊境和海關對出入疫區(qū)的人進行健康檢查,對于有過前往疫區(qū)經歷的人,無論是否有感染癥狀,入境后一律先檢查,再發(fā)放“健康卡”,以監(jiān)控健康狀況。其次,確保及時發(fā)現確診和疑似埃博拉病例,并進行嚴格隔離和對癥治療,才會阻止埃博拉在中國的大規(guī)模暴發(fā)。
如今,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尼日利亞在經過42天的觀察后,已沒有埃博拉病例。尼日利亞成功“脫埃”的經驗,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各國提供了取得防控埃博拉全面勝利的榜樣。
張?zhí)锟?/p>
(學者,資深媒體人,著有《生命存在的理由》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