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法學科班出身的王學成曾長期在檢察系統工作,2012年從廣東省副檢察長位置調任廣東省政府法制辦主任。上任后不久,王學成就開始推動對政府進行法治量化考評,以考促建、以評促建。
9月22日,王學成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他說,“政府的行政權力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個人的行為選擇,如果政府的行政權力被執行越位、錯位,那么對個體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因此政府必須在程序上要符合規范,在實體上符合權限,不能肆意發揮。”
中國新聞周刊:通過近一年的法治考評,發現政府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
王學成:客觀講,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中的確存在不少問題。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考評,我們發現部分行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對依法行政的認識還不到位。認為依法行政是“很虛”的工作,既沒有把依法行政的要求融入經濟建設、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業務工作中,也沒有把依法行政的規則落實到行政決策、文件制定、信息公開等工作過程中;甚至把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執法,認為其行政執法任務不多,因此依法行政與其關系不大。
我們還發現,依法行政工作力量和工作成效自上而下逐級減弱的狀況依然存在,基層依法行政工作力量不足制約全省法治政府建設進程。大部分縣、區政府法制工作力量不足,與工作任務不相適應。
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經濟發展對法治建設的影響,比如,珠三角地區依法行政狀況優于粵東西北地區。
可以看出,目前依法行政工作進展不平衡,地區差距和部門差距較大。行政執法任務重的部門優于行政執法任務輕的部門;經濟發達地區優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領導的重視程度,人、財、物的保障程度,直接影響著本地區、本部門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成效。
中國新聞周刊:與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不同,法治更多是價值層面的理念要求,那么,法治如何量化?
王學成:法治包含許多價值層面的理念和追求。經過多年的法治實踐證明,法治也是可以被量化和衡量的。
實際上,對法治的量化考核并不是我省的首創。國務院2004年印發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要求建立和完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情況考核制度。2010年印發的《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晰了依法行政考評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要“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
同時,對法治的量化考核,在國際、國內,理論界、實務界,都有過一些非常好的探索。
中國新聞周刊:法治政府主要是一個軟性環境評價,構建指標體系是否存在現實困難?
王學成:構建指標體系中確實也存在一些現實困難,例如,用哪些指標來衡量法治政府狀況?如何在統一的指標和各部門不完全相同的職能之間尋找到平衡點?這些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法治政府建設的地區發展不平衡。
二是,統一的考評標準與各單位不完全相同的職能之間的矛盾。
三是,對依法行政狀況開展考量的手段有限。
四是,從總體上看,政府主導的依法行政考評,仍然存在政府自己評估自己的問題,缺乏人大權力機關的直接督導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力度和社會公信力有待進一步研究提高。
中國新聞周刊:有觀點認為,考核法治指標有時會與考核經濟指標互相矛盾。
王學成:我認為,經濟指標與法治指標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兩者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對經濟指標的考核與對法治指標的考核并不矛盾。
一方面,依法治理本身就包含著依法對經濟活動的管理與調控,例如政府依法履行宏觀調控職能等。法學一級學科下有二級學科經濟法,經濟法研究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政府如何依法治理經濟。
另一方面,政府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基本準則和永恒主題。依法行政融合在政府工作的經濟管理、社會及文化管理等各個方面,貫穿于各個階段。
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工作的全部和全程都必須依法行政。因此,兩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