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杰
以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廣場為起點,沿著人民南路、天府大道一路向南,道路筆直延伸,構成了成都市地理上的“中軸線”。如果全部貫通,長度將近50公里,首尾連接起成都市中心城區和南部緊鄰的眉山市,被成都人稱為“百里中軸線”。
這條軸線,也構成了四川省新獲批的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的“龍骨”。在國務院10月批復的“天府新區”規劃中,這條軸線串聯“天府新城”“創新研發產業功能區”和“南部現代農業科技功能區”。“龍骨”的東西兩側,分別挑起空港高技術產業功能區、龍泉高端制造產業功能區、兩湖一山國際旅游文化功能區等幾個定位不同的功能區,從形態上看,大致像一個“蝶”形分布。
現在,沿著這條軸線走進天府新區的腹地,還可以明顯感受到由平地向丘陵的過渡,由城向郊的過渡。而在并不太遠的未來,這里將變身為成渝經濟區發展的新極核,創新思維、高端服務、現代制造、優良生態和特色文態將在這里集聚、融匯和共振,并輻射廣闊的內陸腹地市場。
巨變,已經開始。
從新區獲批的時間看,天府新區可謂好事多磨。早在2011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成渝經濟區的區域規劃”中,天府新區首次明確“納入國家發展戰略”。2012年,四川省委將建設天府新區明確為“一號工程”,并出臺諸多優惠政策進行招商引資。2013年和2014年的全國“兩會”上,四川代表團的一號提案,均與推動天府新區成為國家級新區有關。
在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長閻星看來,天府新區正式設立的時間節點,與國家新一輪大的區域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在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長江經濟帶指導意見后不到一個月時間,批復設立‘天府新區,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長江經濟帶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意圖依托黃金水道,讓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三個“板塊”的產業、要素和市場互聯互通,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這是繼沿海開放之后,又一個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閻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國的總體戰略逐漸轉變為以長江經濟帶串聯和促進中東西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以“兩帶一路”,即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互動融合發展,來構建新時期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格局。
在這種“新格局”和“新常態”下,天府新區的設立,與此前的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相比,有特殊的戰略考量。
從全國層面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兩大空間戰略在這里交匯。成都,因其南通北達、東西聯動的獨特位置,成為溝通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
從區域層面看,天府新區的獲批,將與重慶兩江新區形成雙中心的互動,進一步強化成渝經濟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對真正坐實這一區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意義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算上天府新區,今年以來批復的5個國家級新區中,就有3個位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國家級新區數量從4個上升為5個。
在一些學者看來,以“國家級新區”的引領來帶動區域發展成為當前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東部地區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區域經濟發展失衡,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拉大。目前國家陸續通過建設改革試驗區、經濟帶、國家級新區的方式推進西部開發,力求縮小東西部經濟差距。
國家在西部頻繁設立新區的背后,更多的是釋放了一個信號,引導投資者“西進”,參與到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

在閻星看來,西部新區越來越多,是一件好事。“過去總說城市之間要錯位發展,這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一種計劃的思路,現在應該提倡在市場配置下,都可以發展相關產業,是一種競合式發展。”閻星說,現在的競爭是面向世界的開放式競爭,尤其是成渝之間,不應把眼光局限于彼此的競爭。“天府新區和兩江新區,任何單獨一方經濟體量都有限,只有彼此競合發展,才能讓這一區域在全國甚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在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看來,新區是特區、開發區的延續,是國家為了促進區域發展,劃定一定的范圍,給予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促進產業聚集,實質上是一種“增長極”戰略。
而這個特定的范圍如何劃,其實很有講究。以天府新區為例,新區位于成都市主城區南偏東方向,涉及成都、眉山、資陽三市所轄7縣(市、區),規劃面積1578平方公里,其中成都市范圍面積1293平方公里,是當仁不讓的“核心”。
成都人口占四川全省的17%,GDP卻達到34%,不僅在四川,在整個中國城市中,經濟效率也極高。
“在四川,成都發展的地位非常特殊,在未來長江上游城市群和整個西部地區的發展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區的設立必須考慮如何讓成都更好地發展。”閻星認為,這次新區的范圍緊靠成都市中心區域,同時兼顧了周邊縣市,實際上是成都發展戰略的一種延續。
事實上,西部地區的幾個新區,在規劃范圍、產業基礎、自然生態等方面的條件不盡相同。例如,甘肅的蘭州新區,距離城市較遠,生態環境也相對較差,相當于“另起爐灶”,而貴州的貴安新區,經濟基礎和總量相對較小。
天府新區出生的“先天條件”比較優越,離主城區遠近適中、已經有相對成熟的產業基礎、規劃空間給未來發展留出了足夠的余地、生態環境的因素也被充分考慮在其中,“從各方面綜合因素看,能夠和重慶兩江新區相匹配,有利于形成成渝經濟區的雙核效應。”
除了“先天條件”,天府新區的“后天打造”也頗具特色,集中體現在新區的規劃思路和理念上。
“天府新區在規劃上進行了很多創新和探索,不再延續過去‘攤大餅的城市發展思路,按照產城融合、組團布局、宜居宜業的思路,將新區劃分為35個產城單元。”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規劃建設局副局長古利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吸取了當前國內很多城市和新區建設的經驗教訓,避免“大城市病”,但同時也并非要回到過去傳統的單位大院那種“前廠后院”的封閉系統,“每個單元都是高度開放的,人口規模控制在20萬~30萬,用地規模20~30平方公里。”
“在小組團基礎上,還有‘大組團的概念”。古利軍介紹,在35個小單元的基礎上,根據產業功能特色劃分為“一城六區”。一城是指天府新城,這一板塊已經相對成熟,今后將集聚發展總部辦公、商務商業、文化娛樂等高端服務功能,將成為天府新區生產、生活服務的主中心。
而其他六區則通過生態隔離區劃定主導產業鮮明的綜合功能區,例如以雙流機場為基礎的空港高技術產業功能區、以龍泉汽車制造業為基礎的高端制造產業功能區等。
不同的大組團之間,以“生態綠隔區”相互區隔,實際上是保留了新區范圍內原有的大量丘陵地帶和農村地區。“天府新區范圍內,大部分是丘陵地貌,對我們的規劃設計提出了挑戰,但通過創新理念,創造出了城鄉相融、望山見水的特色。”古利軍說,以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為例,建設用地規劃只占整個區域面積的一半左右,另一半面積則留給了原有的農村、河湖和丘陵山地,“一方面是因為丘陵地貌本身的條件所限,更重要的是有意識地控制建設用地、充分考慮生態因素。”
這種生態優先的理念,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近期的幾項大工程中,體現得尤其充分。如秦皇寺中央商務區、創新科技城、錦江生態帶,每一項工程的規劃、建設和擴展,都是圍繞著一個“生態亮點”做文章。
以創新科技城為例,這幾乎是一個“依湖而生”的構想。在15平方公里的規劃區域中,核心區域是一個3.4平方公里的“興隆湖”,湖面面積約為5000畝左右,相當于半個西湖大小。
環湖設計了一條全長8.23公里的環湖路,環湖路內側則是一條寬7米的騎游景觀道,此外還將修建以觀光為主的環湖有軌電車,在湖區的西北側是鹿溪河改道形成的濕地。興隆湖與鹿溪河形成河湖聯通,保持興隆湖的活水狀態。
而創新科技城則布局在這片優美的湖水周圍,包括創新中心、企業孵化基地、五星級酒店、互聯網基地、文化創意區、創新成果轉化區等,人民網和騰訊集團等都將進駐這里。湖區以南則是央企的聚集地,包括中交、中鐵、中建、中國兵器集團的研發基地和配套住宅。
環湖周邊的所有建筑布局,在高度上都有統一規定,由湖區往外依次增高,保證每一棟建筑都能看見湖面。
現在,湖區剛剛蓄水,周邊道路也在加緊施工。站在湖區東北方的一個觀景臺上,可以俯瞰整個湖面。盡管現在只能看見湖水和遠山的輪廓,但在幾年后,這里將變身為疏密有致、湖光山色、風景宜人的產業創新研發功能區。
類似的設計理念并非創新科技城獨有,代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進行融資建設的國有平臺公司成都天投集團副總經理彭繼咸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另外兩個重點工程也有相似的理念。如秦皇寺中央商務區以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為支撐,推進現代高端服務業集聚發展,這里將會有一個 “中央公園”,在天府大道東側集中布局高層建筑,圍繞公園形成高低錯落的天際輪廓線。
對于天府新區的締造者來說,“宜業宜商宜居”絕不是一句空話。
天府新區的發展目標,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再造一個產業成都,打造成為西部地區最具活力的新興增長極。
為此,國務院為天府新區確定的核心功能是“一門戶兩基地兩中心”,即內陸面向歐亞的對外開放門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高端制造業基地以及西部高端服務業中心、國家自主創新中心。
這樣的功能定位有其現實依據,一直以來,成都就是整個西南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雖然不沿邊不沿海,但成都在擔當面向歐亞的開放門戶方面有自己的獨特優勢:雙流機場是國內四大航空樞紐之一,2015年旅客吞吐量將超過4000萬人次,和國內外共180個城市建立起了空中航線。2013年,蓉歐快鐵貨運直達班列的開通,進一步強化了成都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聯系。
而國務院關于天府新區的產業定位也帶有鮮明的“成都印記”。成都近年來在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制造業方面取得的進展有目共睹,高端服務業在西部地區也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天府軟件園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專業軟件園,高新金融總部商務區的金融產業集聚效應已經初步顯現。
此外,科教與人才、宜人的氣候環境、較低的CPI以及城市豐厚的巴蜀文化底蘊也讓成都在承接全球產業轉移背景下格外引人關注。
不過,以創新為使命的天府新區,在當前的起步階段,仍然在產業發展思路上面臨挑戰:如何處理好承接產業轉移和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關系。
“成都直管區564平方公里,客觀來說,這片區域發展空間很大,但二三產業基礎都很薄弱。”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經發局副局長華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另一方面看,“白紙畫圖”也是優勢,“在高起點上進行規劃,更有利于新產業的定位。”
“集約高效、綠色低碳”是新區產業的核心定位,與之相吻合的是輕資產運作、低能耗、高智力支撐、高比較效益的新興經濟。華敏介紹,成都直管區已經出臺了產業鼓勵發展目錄,重點鼓勵發展互聯網大數據、科技研發與創業設計、智能制造、創新型金融、會展博覽、商業服務、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產業。
而發展這些新興產業的核心要素,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因此我們要配套基礎設施、醫院、學校,還要通過開放透明的政策來留住人才。”華敏介紹,天府新區正在利用傳統的服務大廳、移動互聯和大數據等方式,來創新服務體系。“我們對企業推行一種‘管家式服務,囊括了政務服務、生產服務、生活服務,并把這些服務用政策的方式固化下來”。
在天府新區政務服務中心,一進大院,最靠近大門的停車區是留給來辦理業務的個人和企業用戶的,無數個這樣的細節正在探索政務服務的新理念。政務服務中心首席代表王江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服務中心成立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簡政放權和審批流程改革。中心用了幾個月時間,召集所有相關職能部門,把新區涉及的904項審批事項一件件討論,進行清理、合并和壓縮。“有8個鎮成立了行政審批科,借鑒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的模式,對審批模式進行徹底改革,用一顆公章管到底。”
“中國的很多開發區、新區,產業和基礎設施都取得了很大發展,但體制問題始終沒有完全理順,各有各的高招,也各有各的問題。”閻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對天府新區而言,最應該借鑒的是各個新區“老大哥”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尤其是借鑒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創新實驗,“作為新區,更重要的任務應該是探索建立現代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