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里的秘密
不知是巧合還是隱喻,當舌尖迷們爭相表達對土地的推崇與敬畏之時,一組土壤污染數據出爐,擊碎了人們對醇厚美味的思念。
4月17日,一度被視為“國家秘密”的全國土壤普查結果首次公布:中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已達16.1%,耕地污染尤其堪憂,超標率高達19.4%,重金屬鎘超標率為7.0%,在污染物超標中居首位。報告稱,土壤污染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特別明顯,在南方大米產區普遍存在。
此次官方曬出部分“家底”,堪稱“破冰”之舉。然而公布的概況,并非是民眾期待看到的可反映各地具體污染狀況的“污染地圖”,也完全沒有給出各省市的情況,以及更詳實的土壤污染物數據。
別看數據粗略,其調查過程卻漫長而充滿爭議。按照公報的說法,調查從2005年4月開始,至2013年12月。2005年4月,當時環保部和國土部啟動了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隨后2006年,《全國土壤環境狀況調查總體方案》出爐,各地環境監測站開始陸續依此進行土壤調查。然而,本應2008年年內完成的調查卻一推再推。
此后,廣東省的官員發現,有些批次的大米鎘含量嚴重超標,引發了全國性的恐慌。而多數污染鎘米來自湖南,湖南省是中國非鐵金屬產量最高的省份之一,土壤污染也最嚴重,而其稻米產量占全國的16%。
2013年1月30日,北京律師董正偉向環保部提出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相關信息,一個月后,環保部以土壤污染調查數據“屬于國家秘密”為由,拒絕了其信息公開申請。
不過,土壤里的秘密正越來越公開化。2013年初環保部出版的書籍《土壤污染與人體健康》中寫到,中國六分之一——即3億畝耕地遭到污染。去年12月,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5000萬畝的耕地不宜耕種。
美國《僑報》以《土地治污需打破“國家秘密”迷思》為題,建議土壤污染信息公開的步調向大氣污染取經。PM2.5也曾是同樣諱莫如深的“內部數據”,也曾不對社會公開,但社會各界的推動,最終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與日常信息發布體系。
迫不得已承認的秘密還包括“癌癥村”,環保部在去年2月公布了《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十二五規劃》,承認了“癌癥村”的存在,這距離中國媒體首次報導此問題已經過去數年。而根據世衛組織今年2月發布的報告,中國的癌癥發病率目前世界最高。
與“顯性”的大氣污染、受害人明確的“癌癥村”比起來,土地污染算是“隱性殺手”,容易被忽視。但中國社科院的陳同彬教授認為,土壤污染尤其危險,而且比空氣污染、水污染更難治理。土壤中的毒素不僅會被植物吸收,也會污染地下水。數天前,在蘭州,土壤中的苯污染了該市的地下管道,使得該市自來水供應被切斷一天。
盡管環境問題在中國高層的講話中被頻繁提及,盡管去年九月,國務院高調出臺涉及1.7萬億元投資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然而,和環境作戰的“糧草”卻在同比下降,這個小秘密是經由兩會,才發布出來的。
據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在今年“兩會”上發布的《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13年節能環保支出的預算執行數由2012年的1998.4億元下降到1803.9億元,僅完成2013年度財政預算安排支出的85.8%。2014年財政預算安排節能環保支出2109億元,僅稍高于2013年2101億元預算支出安排。
財政部的報告認為,節能環保開支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部分節能產品補貼政策到期后不再執行。但觀察者留意到,環保開支是唯一一項實際執行數下降且未完成預算安排的主要開支項目。
不久之前公安部開展“凈網2014”行動,一批知名文學網站停業整頓。快播軟件也表示要清理低俗與涉盜版內容,關閉qvod服務器,一批資深用戶在網上感嘆“快播也從良了”。

近日瓊瑤奶奶控訴“著名”編劇于正抄襲。但也有輿論表示,《宮鎖連城》與《梅花烙》如出一轍的部分都屬于中心思想層面,并沒有直接照搬文字表述,所以不屬于抄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