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反饋
@筆架延長線:社會初級保健制度缺位,是導致國內體檢業“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典典偉:身體這種事情,定期的體檢還是要做的。花錢買放心吧,也許只是心理上的放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
@土豆午后:不知道國外人如何看待體檢,他們的體檢頻率和方式是怎樣的,體檢的花費占的比重有多大?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高二時,被老師翻到我的筆記本,上面寫滿了游戲攻略秘籍。老師很生氣地指著本子說:“你將來能靠這吃飯嗎?”我無言以對。馬雪們趕上了好時代,電競成為一項運動,一門可以用心鉆研的技藝。“老師,我可以靠打游戲養活自己。”也許馬雪們可以這樣說了。 (瑋昌)
本刊記者/錢煒
“健康管理”這一概念,最早由從美國歸來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引進。此次采訪中我的一位主要受訪人,301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吳海云,就是黃建始的好朋友。當年,吳海云曾隨他一起在國內推廣這一學術理念。黃建始于2011年不幸病逝。隨著對國內體檢行業的了解愈加深入,吳海云開始覺得不對勁。他發現,健康管理,原本意味著“干預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但在中國卻走了樣,體檢成了它的唯一具體化實踐。
2013年年底,吳海云在其擔任主編的《健康管理》雜志力主刊登了一組反對體檢的封面文章。這本雜志有60%的發行量都來自體檢機構的訂閱。在這組文章出版后,很多體檢中心都從他們大堂的宣傳欄里悄悄撤下了雜志,訂閱量也受到一定影響。不久,他又做了一期反對蟲草保健品的封面,令雜志主辦方更加不悅。“所以,我知趣地主動辭職了。”吳海云對我淡淡地笑著說。
這不是吳海云第一次辭職。他曾是沈陽一家三甲醫院心內科主任。1990年代末,心臟支架剛剛興起。當全國絕大部分心臟科醫生都忙著給病人裝支架撈錢的時候,吳海云就看到了支架濫用的趨勢,便主動辭去主任一職,想辦法調入不那么迫切追求經濟效益的301醫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醫生都對“健康管理”理念的商業化、庸俗化具有反思精神。就在此組稿件大體完成之后,我在京郊參加了一個由官方組織的健康管理學論壇。會上,不僅再次見識了無創血糖儀、中醫體質辨識健康管理系統、超寬頻3D綜合肺功能檢測系統等在正規醫院里很少見到的體檢“神器”,而且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各種機構里“健康管理”方面的醫護人員,實際上,他們主要就是各地醫院體檢科和民營體檢中心的醫生。
另外一位醫生受訪人,曾將體檢從業人員稱之為“醫療界的邊角廢料”,這話雖然過火,但當我參加了這個論壇后,也確實覺得,像吳海云這樣對過度醫療、過度體檢有反思精神的人確實很少。不過,兩次自斷財路的吳海云過得也還不錯。這也是我的希望,希望每次采訪遇到的那些正直、善良的人們,都能過得好。如果這些“不合時宜”的人們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那么這個國家才能更有希望。
詳見本刊2014年12月1日出版總第6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