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


11月29日晚上九點多,在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的結果相繼出爐后,遲遲未露面的馬英九終于現身。在吳敦義、郝龍斌、洪秀柱等黨務主管的陪同下,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承認敗選。
“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本黨遭遇極大挫敗,我必須向所有中國國民黨的黨員與支持者表示歉意,我們讓大家失望了。‘行政院江院長與本黨曾秘書長都已向我請辭,我已同意。這次選舉,人民傳達的訊息我都收到了。此刻我的責任,是盡快提出改革方案,回應人民訴求,我不會回避任何責任。”之后,馬英九向公眾鞠躬致歉,媒體鏡頭前,他的表情平靜而疲憊。
此前的三個小時里,國民黨陣營已是道歉聲一片。臺北當地時間晚六點多,國民黨籍臺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自行宣布敗選,與臺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近24萬票的巨大差距讓他感到“對不起大家”;隨后,臺中執政了十幾年的老市長胡志強也宣布“大勢已去,拖延無益”,承認敗選,將大臺中市長的位置讓給了民進黨參選人林佳龍。
臺北“失守”,臺中“失守”。在臺灣最關鍵的六個“直轄市”中,國民黨參選人只在新北市以2萬票左右險勝,其余五市全部敗選。之后,基隆、桃園、竹市、臺中、彰化、云林、嘉市、澎湖,這8個原本由國民黨人執政的縣市,也相繼宣布“藍天變綠地”。
馬英九發表講話前,經統計,此次選舉,全臺含外島共22席縣市長席位中,民進黨贏得了13席,而國民黨的席次則從上屆15席滑落到了6席,僅保住了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臺東縣及連江縣。另外,無黨籍的參選人柯文哲、傅昆萁和陳福海則分別贏得了臺北市、花蓮縣和金門縣的選舉。經此一役,以往臺灣北藍南綠的傳統政治格局已被徹底打破,民進黨成功跨過中臺灣,逼進北臺灣。
“面對選舉結果,支持國民黨的民眾,一定非常失望,甚至感到彷徨……我們真的沒有時間沮喪,因為我們很快就要面對更艱難的挑戰,唯有忍辱負重、真誠改革、團結一致、勇往直前,更努力去達成選民的托付,更謙卑去接受選民的鞭策,展現真心誠意,才能眾志成城,才有機會撥云見日,讓陽光再度灑向藍天大地。”在不到四分鐘的講話中,除了提出“行政院長”江宜樺和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將辭職外,馬英九三次提到了“改革”。外界紛紛猜測,馬英九有意留任國民黨主席,在剩下的不到兩年任期里“忍辱負重,真誠改革”。
然而,一夜過后,情況卻發生了逆轉。在“九合一”選舉結束的第二天,馬英九決定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11月30日,國民黨發言人陳以信表示,馬英九將“絕不戀棧”,“絕對會負起應負的責任”。在12月3日的國民黨中常會上,會對相關消息有所宣布。
“全臺灣從南輸到北,許多選民用選票否定了馬英九執政團隊。執政團隊當然要有重要人物對此負責,如果不是馬英九本人,自然就必須是江宜樺了。因此江宜樺和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的下臺等于替馬畫了‘停損線。可以看出,馬在落敗當晚沒有下定決心辭職,而是選擇‘勇敢向前。但思考一夜后,最終認識到要他負責的黨內外壓力排山倒海,宣布于12月3日請辭。”臺北市政府前發言人、臺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所所長游梓翔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另據報道,臺北市長郝龍斌也已經向馬英九口頭提出請辭國民黨副主席。本次選舉中,郝龍斌負責臺北、基隆、金門和澎湖地區的輔選工作,沒想,四個選區全部選舉失利。
此外,在“行政院長”江宜樺辭職后,“行政院”也將提出總辭案。“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稱,除江宜樺外,“副院長”毛治國、“秘書長”李四川及各部會首長、政務次長都會提出辭呈,總共81人。
這場臺灣政治史上最大規模的地方選舉,引發了國民黨內部巨大的人事地震,也將國民黨提前推入了“后馬時代”。而這個時代的到來,早在一年前就初露端倪。
選舉結果出爐的第二天,“國民黨潰敗”的標題占據了臺灣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媒體認為“民眾不滿”是國民黨選舉失利的關鍵因素。《聯合報》評論更是指出,“這場選舉,結結實實就是對馬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執政六年,馬英九的政治光環在逐漸褪色。“油電雙漲”、物價上漲、薪資停滯和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民眾頗多不滿,而從去年開始接連發生的幾起政治事件,則加速了馬英九聲望的下滑。
2013年,馬英九與臺“立法院長”王金平之間發生的“九月政爭”。根據臺灣媒體《TVBS》民調中心當時的調查數據,“九月政爭”嚴重沖擊了馬英九的民調支持率和滿意度。超過半數普通民眾不贊成馬英九撤銷王金平黨籍,國民黨認同者中不支持馬英九這一舉動的也達到了47%。
隨著馬王之爭負面影響不斷擴大,馬英九的民調支持率降到了11%,不滿意的比例則高達68%。盡管經歷過八八水災、美牛事件、以及林益世貪污案的洗禮,這個數字仍是馬英九自2008年上任以來的新低,已接近陳水扁遭遇“紅衫軍倒扁”事件時期的10%。
而數月后的“太陽花運動”,則給了馬英九當局一記致命的打擊。
之后不久,“反核四”群眾占領街道,馬英九“美國綠卡事件”的繼續發酵,讓馬英九的支持率跌至個位,僅9%。
在此期間,輿論幾乎一邊倒地看壞馬英九和國民黨的領導,部分媒體已預測國民黨將從年底的“九合一”選舉開始潰敗,并在2016大選中將政權拱手讓給民進黨。英國的《經濟學人》也辟出大幅版面,評論目前的臺灣政策“由街頭決定”。
9年前,馬英九以民主、改革和青年牌順利登上權力頂峰,以72.36%的得票率當選為國民黨新一任黨主席,完成了國民黨的世代交替。當時國民黨的中生代聚集在他的周圍,銳意轉型,并最終在2008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助國民黨成功奪回政權。
而如今,國民黨卻經歷著臺灣自有選舉以來最大的失敗。事實上,早在選舉前,黨內當年圍繞在馬旗幟下的中生代中,就出現了不和的聲音。
今年2月,臺北市長郝龍斌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點名黨主席馬英九,指若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敗選,馬就要辭黨主席負責。
此言一出,外界一時嘩然,不少媒體將郝龍斌的言論解讀為“嗆黨主席下臺”。馬英九隨后回應,“從政縣市首長應該要謹言慎行,無助團結的話應該適可而止”;對于“七合一”選舉,“人人都是當事人,不是旁觀者”,全黨要團結、全力以赴。
馬英九的隔空提點用詞不可謂不重。而國民黨內部也出現分裂,反對者稱郝龍斌是“失敗主義”。對此,郝龍斌的父親、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不得不出來圓場,表示外界批評兒子他沒意見,但不希望被亂扣帽子。
雖然是小小的一場言論風波,卻向外界釋放了一個信號:在“九合一”選舉前的關鍵時刻,國民黨的骨干力量似乎仍未團結一致,整好團隊。
親民黨宋楚瑜也曾表示,“國民黨的窠臼就是用人胸襟不夠開闊、路線不夠明確,做法上也不夠具體。國民黨失去了黨魂。”
負面聲浪中的馬英九不得不開始思忖下一步,安撫黨內、一致對外。最終,馬英九選擇了下放權力,以此推動世代交替,重整國民黨施政步伐和接班梯隊。為擴大黨內參與,今年4月底,國民黨宣布原副主席林豐正、詹春柏和蔣孝嚴主動辭去副主席職務,由新北市長朱立倫、臺中市長胡志強、臺北市長郝龍斌接任。
5月14日,作為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與新任副主席朱立倫、胡志強、郝龍斌在國民黨中常會中首度同臺合影,高喊加油,號召全黨團結。會上,馬英九給“郝立強”三位頒發了證書,宣告新的梯隊形成雛形。
一個月后,最后一位新任副主席吳敦義宣布到位。重返輔選戰場,對他來說可謂駕輕就熟。2007年拿下接近四分之三席位的“立委”選戰和2008年助馬英九登上大位之戰,常被吳敦義津津樂道。
而擔負著馬英九政府“執政不力”的包袱,民意支持處在頹勢的吳敦義,在卡到國民黨第一副主席之位后,也被認為成功擺脫C段班,站穩臺面上第一的優勢。“第一副主席擔負年底輔選重任順理成章,且有制高點,吳敦義在年底可望借輔選舞臺突破一段時間以來‘沒有聲音的角色。”臺北市政府前發言人、臺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所所長游梓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2014年11月29日晚上,馬英九(中)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承認敗選。
整合好團隊后,馬英九曾在國民黨中常會上發表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講話。“只要團結,國民黨就有力量,就不會被打倒,也沒有沖不破的難關、克服不了的困難。”帶著這樣的信念,國民黨接班梯隊奔向了各自的選舉戰區。
就職后,幾位副主席套用“太陽花”的說法,喊出了“自己的黨自己救,自己的角色自己爭”。表示要共赴黨難。而隨著“九合一”選舉的結束,站在了岔路口的國民黨,接班梯隊成員也交出了各自的答卷。
幾位副主席中,負責北臺灣地區輔選工作的郝龍斌表現不佳,已經對馬英九口頭提出辭職。負責中臺灣選戰的胡志強最終敗給了民進黨候選人林佳龍,沒能守住中臺灣的江山。而原本就處在直接“競爭”位置的朱立倫和吳敦義,雖然各自的成績也不算亮眼,但總算各有收獲。
朱立倫方面,新北市長選舉他獲得了95.9萬票,民進黨對手游錫堃得票數為93.4萬,朱立倫僅贏不到2.5萬票。而在四年前,第一屆的新北市長選舉中,朱立倫不僅贏當時的競爭對手、如今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10萬票,還獲得了超過百萬票的支持。如今面對實力遠不及蔡英文的游錫堃,朱立倫的成績被外界稱為“慘勝”。
“如果國民黨全面潰敗,而唯獨朱立倫的新北市大贏,那么這個時候國民黨內自然會有人出來拱朱立倫,說2016年‘總統大選非你莫屬。但朱立倫這次選舉明顯不夠賣力,不夠認真,心猿意馬。這樣的結果,讓朱立倫一時難以成為國民黨2016年的‘共主。”臺灣政治評論人士賴岳謙表示。
吳敦義方面,原本出身南投的他負責國民黨南部的輔選工作,這次南投險勝,他的輔選工作也可記一小功。“這次選戰后,吳敦義成為2016國民黨候選人的機會確實提高,不過那不是因為他的聲望提升,而是因為他最強的競爭者朱立倫僅僅險勝,難以短時間辭職或帶職參選。吳敦義比起其他的可能人選(如郝龍斌、胡志強、江宜樺),他的綜合條件略勝一籌。”游梓翔表示。
《聯合報》稱,藍營“人氣王”朱立倫戰績不佳、得票數不如預期,“副總統”吳敦義在臺面上仍是第一順位的接班人選,也讓兩人的接班競爭回到均勢原點。

國民黨內分析人士認為,如果馬英九能保住國民黨主席職位,那么吳敦義和朱立倫尚可暫時維持權力平衡,否則二人將提前進入權力角逐期。馬英九的突然辭職,讓接班梯隊隨之發生了微妙變化。
12月2日,馬英九在主持“中山會報”時表示,會在次日中常會中宣布請辭國民黨主席職務。根據國民黨在19屆全代會上通過的一項“特殊條款”,臺灣“總統”應兼任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辭職,距離2016年“總統”任期結束還有一年多時間。如果此時再次選舉主席,需要修改黨章。
依照黨章,國民黨主席缺位時,將由第一副主席代理,召開臨時全黨代表大會,并于3個月內,也就是2015年2月前改選新主席。在新主席選出來前,國民黨第一副主席吳敦義順理成章地成為代理主席。
而新的黨主席人選,除了呼聲較高的朱立倫和吳敦義外,包括“立法院長”王金平,“副院長”洪秀柱、臺北市長郝龍斌、臺中市長胡志強,嘉義市長黃敏惠等都在考慮之列。
臺灣政治評論人士陳鳳馨表達了與一般輿論不同的看法。她認為,新的主席承擔的功能并不一定是競選“總統”,而是輔選。“國民黨主席有一個權力是應該被重視的,那就是下一屆‘立法委員的提名權。如今由于馬英九和王金平的關系,臺灣‘行政院和‘立法院始終無法很好地溝通,造成馬政府執政不利。所以繼任的黨主席必須是一個能很好地跟‘立法院溝通的人。同時,他要承諾絕不挑戰2016年大選,他的目標就是輔選國民黨在2016年勝選。我認為胡志強會是一個很好的人選。”
根據臺灣選舉規則,2015年4到5月,國民黨內就要舉行“總統”參選人提名,或許最快明年年初人選就會浮出水面。而根據國民黨“總統”提名辦法,參選者需要黨員投票三成,民意調查七成,然后再報到中常會審核,并由全代會通過。
對于究竟誰會出線,早在2013年,“臺灣智庫國會政策中心”就做過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新北市長朱立倫獲得36.2%的民眾支持,接下來依序為“立法院長”王金平(13.6%)、臺中市長胡志強(8.7%)、臺北市長郝龍斌(6.2%)、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吳敦義(4.6%),最后是“行政院長”江宜樺(1.7%)。
盡管支持度不高,輔選的成績也不佳,但臺灣輿論仍對郝龍斌拿到2016大選入場券寄予希望。“根據目前的態勢來看,郝龍斌無心挑戰直接的大位,他心里想的是要當副手。而最適合的就是做吳敦義的副手。吳敦義是標準的臺灣本土人,郝龍斌則是臺灣的‘外省籍第二代,而朱立倫也是貼著‘外省人的標簽。在臺灣的選舉政治中,兩個外省人是沒有辦法搭檔選舉的。所以吳跟郝在某種程度上是合作的狀態。”臺灣政治評論人士陳鳳馨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新北市長朱立倫在“九合一”選舉中并無亮點可尋,但在民意調查中,他無論在泛藍、泛綠,還是無政黨傾向的民眾中,支持度都獲得了壓倒性勝利,作為角逐2016年“總統”熱門人選的吳敦義則支持率低迷。
從目前“出線”梯隊來看,朱立倫算是實力強勁的一匹黑馬。1961年出生的朱立倫來自政治世家,父親是國民黨軍官,岳父也曾任臺灣“立法委員”。大學期間朱立倫并沒有念政治專業,而是選擇了工商管理,并念到了會計學博士。這樣的專業背景,給朱立倫的執政之路更多“拼經濟”的優勢。
此外,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與朱立倫的岳父高育仁交情深厚,朱立倫更是當年連戰一手提拔的得力干將,政壇之路順遂。2010年,民進黨派蔡英文出馬與朱立倫競選新北市長之位,最終朱立倫以十幾萬票的優勢獲勝,成功當選。
新北市是國民黨的最大票倉,作為新北市長,朱立倫自然獲得了更多關注。而他謹言慎行和三句不離“拼建設”的風格,也給人以腳踏實地的印象。然而,也是這種謹言慎行,讓外界感到他“和黨中央若即若離”。
朱立倫之前缺席了馬英九參選黨主席的“懇托之旅”, 表現并不積極;此外,與馬英九不同的是,朱立倫深諳國民黨“尊老”“敬老”的規則,在九月政爭中亦表現低調,似乎“總想走自己的路”。
如今作為六大直轄市中唯一勝選的市長,朱立倫的勝選宣言也是充滿反思。 “感恩將近96萬的市民朋友愿意站出來給我們鼓勵,讓我們能夠當選連任,當然在這個同時我們也要很沉重的心情面對包括這一次的選舉結果,以及包括國民黨全面的潰敗。”
接任新北市長,做滿四年任期,意味著朱立倫將放棄2016年的大選。臺灣政論家邱毅認為,“朱立倫被困在新北市,很難劍指2016,所以國民黨就損失了一個最大的王牌,民進黨離2016的執政又近了一步。”
而不少臺灣輿論則認為,朱立倫的“回防”不失為聰明的做法,可以借此進一步穩固在黨內的實力,為挑戰2020年大選積蓄更多能量。而無論現在馬英九如何安排黨內接班,站穩新北和“緩稱王”,對朱立倫來說都是一招穩扎穩打的好棋。
不過,當被媒體記者問到“做滿四年,是否等于放棄2016”時,朱立倫并未直接回答,“沒有人一定要擔任什么樣的角色,也沒有哪一個工作一定需要誰來做。”朱立倫說。
而面對媒體疑問,吳敦義也在打太極拳。他對媒體表示自己“暫時沒有考慮2016年大選的問題。身邊的花園都沒照顧好,怎敢考慮2016天邊的彩虹。”但一些國民黨內人士認為,吳敦義基層實力雄厚,并勤跑行程,深得馬英九信任,所以在接班梯隊中仍被看好。
“九合一”選舉結束后,臺灣輿論和民眾對于2016年選舉國民黨可能參選人的看好度開始發生變化。
根據臺灣未來事件交易所的數據,預測吳敦義2016年出線機率為44.3%,首度超越朱立倫。朱立倫的機率降低為38%,其余郝龍斌為8%、江宜樺為2%。但交易所也表示,這些數據存在很大變數,無法篤定吳敦義最后會出線。
盡管出線概率增加,吳敦義能否為國民黨守住江山,仍未有把握。“如果朱立倫信守承諾,干滿四年,2016年不爭取國民黨內的提名,藍營最有機會出線的是吳敦義。但從目前看來,吳敦義恐怕不是蔡英文的對手。蔡英文精心謀劃四年,蓄勢待發,而國民黨內缺乏能與蔡英文抗衡的候選人。”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馬康莊表示。
對于站在岔路口的國民黨來說,無論誰接班,接下來要打的硬仗都不僅僅是跟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還無法開始,這是國民黨的危機。而即使短期接班問題解決,國民黨下一世代嚴重地后繼無人,整體老態龍鐘的形象難以拋去,套句競選口號,必須培養新世代才能創造新時代,而且最好是年輕人能認同的新世代人才。”臺北市政府前發言人游梓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