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現在有不少人在談論“太平洋時代”已經來臨,尤其是中國作為新興國家的快速發展,已經與作為守成大國的美國在太平洋展開競爭。太平洋究竟是否足夠大,容得下兩個大國的和平發展,還是 “一洋容不下兩條蛟龍”,這個戰略性問題中美和亞太其他國家都需要做出回答。
太平洋面積1.65億平方公里,超過整個世界的陸地面積。美國在1867年從沙皇手中購買阿拉斯加時就意識到太平洋對美國的重要性,林肯總統的國務卿希伍德當時不僅認為太平洋將來必定在世界事務中占據主要位置,而且預言“中美之間的商業必將如火如荼的發展”。
“地中海是過去的海洋,大西洋是今天的海洋,太平洋是未來的海洋”,這句流傳了百年的名言終于應驗了。中美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太平洋時代”已經來到。舉兩個例子來看:跨太平洋貿易額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超過跨大西洋貿易;2010年中國對整個拉丁美洲的貸款承諾超過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進出口銀行貸款之和。
曾幾何時,日本帶領亞洲四小龍以“雁陣模式”開創亞洲經濟快速發展格局,現在已成為中國引領亞洲發展、多國共同向前推進的“蛛網”新格局。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制度體制優勢隨著中國自身的發展,從被人懷疑、抹黑到承認、被看重,經歷了幾十年時間。
與此同時,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全球金融危機,正是馬克思所說資本無節制追求利潤的惡果。最近,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在《二十一世紀的資本》一書中,精辟指出資本在現代經濟中獲得的收益大大高于勞動力所得,而且資本日益向少數人集中,各國貧富差距越來愈大。最近美國爆發的黑人上街游行,抗議警察槍殺黑人青年,表面看是針對孤立事件,其實暴露了黑人總體在美生活水平下降,社會深層次矛盾突出。
近500年來一直是西方主導全球經濟的發展,兩次工業革命都由西方國家引領,加上西方殖民主義四處擴張,人為地將世界分割為“西方”與“其他”國家(The Rest)。現在西方哀嘆的“其他國家崛起”(Rise Of The Rest)時代到來了,“太平洋時代”就是歷史新時期的嶄新篇章。
亞太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近20年亞洲經濟平均增速過7%,約為歐洲3倍。2013年亞洲GDP占世界總量33%以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亞洲新興經濟體規模將分別超過美國和歐盟。1989年創辦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組織,擁有世界40%的人口、46%的貿易總量、57%的經濟總量。
過去十年,美國經濟年均增長1.6%,歐盟增長1.7%,拉美4.6%,而東亞年均增長5.4%,東南亞增長5.9%。而且,亞洲的中產階級人數進入新世紀以來增加了七倍,構成強大的消費群體。
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部,廣義周邊國家達29個。亞太是中國安身立命之處,中國的發展取決于亞太的和平與繁榮。習近平主席在今年11月APEC北京峰會上首次提出“亞太夢想”,倡導亞太大家庭精神和命運共同體意識,這也是中國所希望的“太平洋時代”的精神!“亞太夢”也好,“太平洋夢”也好,都與中國夢,與亞太各國的美好夢想是緊密相連、相通的!
“太平洋時代”是全球化時代在太平洋的反映和體現,事關太平洋地區的區域治理。習近平主席最近強調中國要在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中提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案,就是希望中國隨著利益的拓展,能給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的頂層設計和機制建設做出中國應有的貢獻。
習近平主席提出與周邊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新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戰略構想,既指導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全面發展,也是對“太平洋時代”太平洋圈國家如何協調發展,共創美好未來的積極倡議。而且中國身體力行,帶頭與20個鄰國建立了初始資金500億、總量1000億美元的亞洲設施基金,并決定設立開放型的絲路基金,初始資金400億美元。這兩家亞洲自己的金融機構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
而且,正如馮國經在《在扁平世界競爭》一書中所言,價值鏈和生產鏈在亞洲內部已經開始轉移并形成網絡,以他們為美國市場生產的運動褲為例,紐扣來自中國,拉鏈是日本的,棉紗由孟加拉生產、在中國織染。
新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從根本上講不是“零和”的,而是互利多贏、為區域各國破解諸多難題的重要舉措。
“太平洋時代”首先應該是安全的時代,它是各國發展的前提。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擴大,更深融入經濟全球化,周邊地區已成為中國重要戰略依托和主權、發展利益、海外安全風險挑戰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區。中國在新世紀鞏固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首先取決于建立穩定、友善的周邊環境。
美國為保持全球主導地位,實施“亞洲再平衡”戰略,將反導系統部署前移東亞,積極推進“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談判,制定經濟新規則。個別國家領土和海洋權益要求增多,加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發展壯大存在憂慮和誤解,加深了中國周邊環境復雜性、不穩定性。
建設新海上絲綢之路將加強各國共同利益紐帶,互聯互通首先體現在各國之間相互信任的逐步增強,為將來建設亞洲安全框架創造條件。這就需要亞太大國,尤其是美國放棄“零和”的地緣政治思維模式,將“亞太再平衡”的主要精力放在加強與中國等國的互利合作上,構建雙方已有初步共識的“新型大國關系”上,使之具體化,以造福亞太各國人民。中美和則亞太和,中美斗則亞太傷。相信中美有智慧、有能力共同創造美好的亞太。
其次,“太平洋時代”應該是亞太各國尋求經濟一體化和互利共贏的偉大時代。亞洲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全球最大制造業基地和產業布局集中地,擁有最龐大消費群體,是全球經濟增長主引擎。亞洲內部貿易現已超過其貿易總額的50%,相互投資也在急速增加,人民幣區域化加速發展,區域內貿易結算使用人民幣的國家和數額逐年增大。
亞洲一體化已形成東盟、上合組織、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海灣合作委員會等地區合作組織,以及東盟與中日韓等合作機制和范圍更廣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談判(RCEP)可望在2015年完成。APEC自貿區談判也準備啟動。中國希望美國極力推動的“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談判能與APEC自貿區談判和RCEP談判對接,實現整個亞太經濟的融合和一體化,增強亞洲國家抵御外部風險能力。而不是各搞各的,相互踩腳,相互拆臺。
再則,“太平洋時代”應該成為亞太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堅定不移致力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時代。環顧世界,很不太平。中東遭受“阿拉伯之春”襲擊,已經寒流陣陣,內亂不斷,人民生靈涂炭,恐怖主義盛行。歐洲經濟復蘇緩慢,加上烏克蘭危機加劇,美俄對峙、俄歐矛盾上升,歐洲也是困難重重。世界將目光投向亞太,把希望寄托在亞太,亞太各國有責任繼續當好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維護和平的貢獻者。
亞洲區域治理應該走在世界的前面,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亞洲在經濟、政治、安全諸方面都需要有符合各方利益的合作框架。
最后“太平洋時代”應該是華僑華人充分發揮作用的時代。華僑華人居住集中在亞洲,應有4000萬之多。他們具有融通中外獨特優勢,熟悉住在國社會、法律、文化環境與風土人情,對中國情況也熟悉,是連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天然橋梁”。
長期以來,華僑華人積極拓展自身事業,積累了大量資本,華商經濟實力增強,在許多國家成為當地經濟重要支柱。據初略估算,全球華商企業資產超過4萬億美元。世界華商500強中約三分之一在東盟國家。在東南亞證券交易市場上市企業中,華人上市公司約占70%。在中亞、南亞、西亞同樣有重要華商經濟。
近年來,華商經濟轉型加快,華商企業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化經營模式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轉移。一些華商企業實現集團化和跨國化經營,成為行業領軍者,進入世界500強。參與新絲綢之路建設和亞太一體化建設是華商發展需要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