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倩 周利朔
9月15日,49歲的新加坡人黃興貴正在指揮工作人員布置展臺,一抬眼,他愣住了,而對方已經把手伸了過來。黃興貴趕緊迎上去握手,“謝謝總理參觀我們的展臺。”
黃興貴是新加坡Krtc 教育集團創辦人,第一次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他之前得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到現場巡館,但沒有想到總理會成為自己展臺的第一位客人。
9月16日,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此次博覽會以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各國企業參展報名申請展位總數超六千個,超出規劃展位數的30%,而在南寧會展中心,外國展位數占總展位數的42%。
作為此次博覽會的主題國,新加坡經貿代表團訂下了49個展位。黃興貴的企業是其中唯一的大型教育集團。
這是黃興貴是第一次來南寧。他盤算著借助博覽會,多尋找幾位中國大陸的合作伙伴,而在此之前,他在鄭州與成都開設的分校即將啟幕。
黃興貴的KRTC集團創辦于1988年,在新加坡已有三十多家分校,教育對象為18個月到18歲的學生。在黃興貴看來,他的教育模式注重學生的縱向發展,尊重學生,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與應試教育相比,這種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成長。”黃興貴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在展臺的背景板上,有一張中國地圖。他將計劃開設的15家學校標在地圖上,而最遠的一家設在青海西寧。“為什么會想要到青海去開國際學校?”李顯龍指著地圖上的坐標不解地問。“李總理,不要小看中國西部。未來教育的潛力非常大。”黃興貴解釋說。
1992年,黃興貴第一次來中國,分別去了北京、上海和廣州,盡管那時中國經濟已經起步,但在他的印象中,人們的思想仍然封閉,在尋找教育合作伙伴過程中,幾乎都吃了閉門羹。
實際上,近幾年來,教育成為中國與東盟優先合作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根據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協議》,從2007年4月開始,中國和東盟各國進一步開放教育等領域的服務市場,使雙方的教育消費者享受到更多的優質服務。
博覽會開幕第一天,多家教育企業主動找上門,希望引進黃興貴的教育系統。黃興貴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重復著自己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成績保密,培養個性,以鼓勵為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事實上,幾天南寧之行的遭遇,讓他覺得自己的教育模式更有施展空間。一些人在公共場所不排隊,大聲喧嘩;服務員態度惡劣,與客人爭吵;甚至中國展商在展會現場強占展位,讓他覺得缺乏起碼的契約精神。
當然,展會嚴格的安檢以及高效的安保也讓他印象深刻。開展第一天,他在展位上的電腦便不翼而飛,報警之后,僅過了不到一天,警方就把電腦送了回來。“中國警察的破案效率太高了,這是新加坡警察必須要學習的。”黃興貴在朋友圈里感嘆。
邁入越南、馬來西亞館,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咖啡味道。這是博覽會所有展館中,人氣最旺的。不同品牌的促銷人員穿插在人群之中,左手提著盛滿咖啡的保溫杯,右手拎著一次性紙杯,招攬顧客品嘗。
鄭青安對這種場景再熟悉不過。鄭是越南河內人,目前是越南一家大型咖啡企業的中國大陸南方片區負責人。他的企業選擇了展館入口處最醒目的展區,還搭建了一個二層會客廳。
鄭青安所在的企業如今是越南咖啡市場第一品牌,年銷售額達到2.5億美元,其中60%的出口產品銷往中國大陸。
東盟國家的咖啡產品在中國市場頗受青睞。去年1至8月,中國與東盟咖啡及其制品雙邊貿易額為1.23億美元,同比增長43.25%。而越南又是中國咖啡自東盟進口的第一大供應地,2013年前8個月,中國自越南進口咖啡及制品4500萬美元,占中國自東盟進口咖啡及其制品總額的53.36%。

在鄭青安看來,中國-東盟博覽會,更像是一個紐帶,把十一個國家緊緊連在了一起,他也意識到中國與東盟之間發生著微妙的化學反應:身邊的生意伙伴娶了中國姑娘,越來越多的越南企業的網站上有了中文版,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商家也越發重視越南市場。“現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完全區別開。我就是中國和東盟聯合生產的‘產品。”鄭青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曾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在云南財經大學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學業。
與鄭青安相對傳統的銷售模式不同,周曉榕所在的企業則通過電商平臺實現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周是美麗灣東南亞進口商品網上商城的市場部經理。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第三季度,中國消費者通過這一平臺購買東盟國家產品已突破兩千萬元,其中以食品、水果和生鮮為主。
在博覽會上,多個東盟國家的企業代表與周曉榕商談合作事宜,希望借此平臺迅速進入中國市場。就在博覽會開幕之前,馬來西亞榴蓮商會專門推出了針對中國市場的二維碼。在中國銷售的馬來西亞的榴蓮制品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只要中國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即能追溯產品的整個生產流程。
在周曉榕看來,東盟商品通關的速度越來越快,從原來的三四周時間,縮短至一到兩周,而生鮮食品更快,只需24到48小時,即可進入中國市場,只要提供原產地證明,關稅均為零。
當然,也有對通關頗為頭疼的。“在東盟,只要通過一個國家的衛生檢驗,其他9國都是暢行的。”馬來西亞模范化妝品公司總經理黃良好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而中國還有一套單獨的衛生檢驗體系,所以他們的化妝產品很難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黃良好說,他每年都通過博覽會推銷產品,培育市場,期待通關問題解決之后能迅速在中國化妝品市場站穩腳跟。
與教育、食品業相比,位于南寧會展中心一樓的先進技術展更具技術含量。花盆里結出五斤重的葡萄,多用途的3D打印機,可在空中懸停拍照的六軸無人直升機,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
更為醒目的是,在“光谷北斗”的展臺上,一架翼展兩米的黑色無人機和一艘沒有駕駛艙的無人船,引得參觀者駐足拍照。“這些都是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已開始實際應用。”光谷北斗地球空間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華中雄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通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無人機可實現定位巡航,應用于農林水利、城市規劃、反恐應急,而無人船在河道巡航、河床測量、水質和排污口的監測方面發揮作用。
這是華中雄第一次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博覽會的規模和影響力還是出乎他的想象。如織的參觀者以及東盟各國尋求合作的咨詢者讓他有些應接不暇。當然,他并非第一次與東盟國家接觸。從2013年起,中國實施“中國東盟科技伙伴計劃”,啟動建設“中國-東盟聯合實驗室”“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并在東盟各國合作建設北斗系統地面站網。
就在一年前的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北斗的主題論壇讓東盟各國對北斗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一年之中,中國與東盟合作加速,“中國—東盟北斗示范城”開始建設,今年6月在泰國建成的第一批3個北斗地基增強站正式啟用,可接受所有在軌運轉的北斗衛星。
北斗衛星在泰國的示范效應在這次博覽會上得以顯現。9月16日,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當天,作為重頭戲的中國-東盟北斗技術轉移研討會也在當天舉行,而近百人的會場早已座無虛席。泰國科技部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發展局局長阿諾德“現身說法”,對北斗在泰國的應用頗為滿意,希望繼續推進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會后,光谷北斗等中方機構與泰國農業大學朱拉蓬衛星接收站還簽署了共建“中國-東盟北斗和地球空間產業示范基地”協議。
在華中雄看來,正是借助博覽會的契機和平臺,推動了北斗與東盟各國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
華中雄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已經與泰國、越南、緬甸和馬來西亞開展合作,今年年底將在泰國建成20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一年之后達到220個,到2020年建成一千個,“通過增強基站,北斗導航的精度可達到10厘米。”
目前的合作階段,基站建設費用仍由光谷北斗先期墊付,未來建成后通過終端收取費用。“我們也在考慮更好的商業模式,比如面向政府、企業、公眾的服務以及價格要有針對性的區隔,初期先對市場進行培養,之后再采取收費的方式。”事實上,華中雄更看重的是未來的前景,以交通運輸、旅游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在東盟國家比例高達47%,北斗運用的空間極大。
讓華中雄期待的是,明年的博覽會討論的主題必定更為深入,北斗在東盟各國也會進一步普及,“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推動了北斗產業在東盟國家的發展,也為北斗‘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