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
反腐仍保持高壓態(tài)勢。9月5日,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全面論述了反腐的機制:要加強和改進監(jiān)督工作,拓寬人民監(jiān)督權力的渠道,抓緊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之間有遞推關系:官員“不敢腐”,必定是因為懼怕懲罰。要讓官員“不敢腐”,需要嚴厲查處、懲罰那些貪腐官員,決不姑息。官員“不能腐”,必定是因為制度沒有漏洞。要讓官員“不能腐”,就需要在權力運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而最關鍵在于源頭“不想腐”,從心理上根除腐敗念頭。
今日中國各方面的制度,都需要建立或者完善。比如,在政治、行政體制中,留給官員的自由裁量權太大了,而這些權力的行使沒有受到有效約束。這樣的制度留下很多漏洞,對官員的誘惑太大,故而各級政府,各地、各部門政府存在著相當嚴重的貪腐情形。因此,當下確實需要首先治標,也即以霹靂手段,嚴厲打擊貪腐,以形成震懾作用,讓官員不敢亂來。與此同時,應當積極建立和完善各種制度。這是治本之策。
官員如果缺乏必要的廉恥之心,單純依靠制度,那么,他們一定會找到制度的漏洞,而你不可能保證制度沒有漏洞。
不過,這只是治本的一個層面,治本顯然不能僅止于建立和完善制度。道理很簡單: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善的制度,除非把官員變成木偶。可如果是那樣,官員也就不可能給社會帶來好處。政治、行政一定要給官員留出足夠自由裁量權。有這樣的自由裁量權,官員們又不濫用它以權謀私,而是服務于公眾利益,可是,怎么才做到這一點?
需要借助于官員的自我約束。官員憑什么自我約束,因為官員倫理。
倫理?自我約束?聽到這些話,很多人可能嗤之以鼻。這些年,有些人對于解決中國問題,似乎形成了一種不容質疑的神話:制度萬能論。對任何問題,他們開出的藥方都是制度。
制度當然十分重要,不過,孔子早就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此話雖然針對民,但同樣適用于官。孔子當然不否定制度的重要,只是指出,官員如果缺乏必要的廉恥之心,單純依靠制度,那么,他們一定會找到制度的漏洞,而你不可能保證制度沒有漏洞。相反,官員若有一定的廉恥,從而能夠自我約束,那么,即便存在一些漏洞,他也不會有意利用,相反,他會克制自己,甚至修補制度上的漏洞,真正做到“不想腐”。
那么,怎么讓官員有廉恥?孔子接著上句話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官員“不想腐”,必定是因為官員沒有腐敗的意愿。劉云山在中央黨校2014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提及古代先賢修身的好傳統(tǒng),慎獨、慎微。如果大家都做到慎獨、慎微了,官員當然不想腐。那么,官員如何達到這種境界?需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如果不加偏見地觀察,即可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政治中有很多良好制度,值得今人學習。今天中紀委所建立的不少制度,其實就是學習自傳統(tǒng)的監(jiān)察制度。傳統(tǒng)社會在政治、行政領域中也有很多分權制衡制度,值得進一步學習。
但士大夫之為政,尤其要拔本塞源,即養(yǎng)成官員之廉恥。應該說,古人在這方面享有傳統(tǒng)優(yōu)勢。傳統(tǒng)中國憲制之大本在“學而優(yōu)則仕”,政府興辦學校,或者鼓勵興學,以養(yǎng)成士人,其學習以五經(jīng)或者四書為主。這些經(jīng)書既有齊家、治國之制度、方法,更有修身之道。通過選舉制度,最為優(yōu)秀的士人進入政府,擔任官職。這些士大夫具有一定道德自覺,倫理意識,廉恥之心。故在為政過程中,多能自我約束。再配合以相應制度,以達到政治清明的目的。
今日官員普遍接受過很多教育,但今日教育基本上只傳授技術知識,而沒有道德教育、人格養(yǎng)成。由此導致官員,有知識而無德行,專業(yè)知識經(jīng)常變成貪腐利器。重建官員倫理是官員不想腐的思想基礎、行為基礎,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大可借鑒。
近一年來,習近平反復強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首先在官員群體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這既有助于重建官風,更有助于全社會文化重建,帶動社會建設。一舉多得,大可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