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關于監督方面,首先是要采取強制性公開競標形式,向全社會發布公共服務需求和財政資金撥付計劃,平等對待所有參選組織,防止因競標流于形式或根本不公開競標,而制造產生腐敗的溫床。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新事物,但由于財政預算管理上的弊端及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違規、壟斷、暗箱操作、逆向選擇等現象多發。據媒體調查,一些公共服務項目回扣高達40%,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或成尋租與腐敗的新災區。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其實是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和社會管理現代化的具體措施。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理論和實踐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后,“滯漲”現象困擾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高福利國家不堪財政重負,由此產生了公共服務社會化的探索實踐來提高政府在公共服務提供方面的效率和質量。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理論支撐就是政府失靈,即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效率不如市場。政府不應該無限承擔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具體生產和提供,而是應該扮演資金提供者和監管者的角色,具體服務應由第三方機構提供,特別是非營利部門。
公共服務購買產生后,迅速在西方、甚至全球得到了蓬勃發展。比如自上世紀70 年代以來,英國政府就推行了一系列涉及地方政府的改革措施,其中一項就是用強制性競標的形式,將原先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交給市場機構或社會組織來提供。經過多年的發展,海外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形成了穩定、持續的政府向市場機構和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各項制度和細則。
國內來看,雖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行為方式落地較晚,但沿海一些發達地區如廣東、上海等地都已經積極實施并小有成效。
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腐敗,應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著手,同時加強外部監督。
就需求方來講,應推進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預算資金實行規范化、程序化、科學化管理,切實杜絕預算的隨意性。明確公共服務的范圍、標準、需要購買公共服務的項目、質量和數量,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全面納入政府采購管理和公共財政預算中,及時轉入財政固定項目列支,并且制定相應的財政收支方案,確保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市場機構和社會組織過少、組織能力過弱、專業化服務提供不足是供給方的最主要問題。相應的市場機構和社會組織過少就無法形成競爭,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就難以保障。
當下中國大量的市場機構和社會組織是由政府主導或掛靠各級政府。這些機構和組織單憑體制內資源就能夠優哉游哉生活,根本不愿意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和新的資金來源,缺乏活力、獨立性差,組織化、專業化的服務技能和服務能力因為沒有外部競爭而很難提高。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大力發展社會組織,并給予一定程度的政策資金扶持,擴大市場供給主體隊伍,增加競爭活力,提升服務水平。
關于監督方面,首先是要采取強制性公開競標形式,向全社會發布公共服務需求和財政資金撥付計劃,平等對待所有參選組織,防止因競標流于形式或根本不公開競標,而制造產生腐敗的溫床。競標過程要公開透明陽光化,政府應秉承公開、公正、平等的原則,杜絕尋租現象,嚴格考核參選組織的專業和服務水平。同時要有事中監督,事后評估措施,最好通過市場招標讓第三方實施監理行為。
其次,應充分發揮社會的監督作用,特別是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對于重大公共服務項目招標,應邀請新聞媒體全程監督,及時在新聞媒體發布招標進程,公共服務資金撥付情況以及公共服務提供的數量、質量;特別是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務,還需要接受群眾的監督,認真聽取群眾意見。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法治建設要跟上。要抓緊時間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真正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唯如此,才能真正讓好事辦好,防止腐敗毀掉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這一重要改革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