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一戰百年,人們更多談到的是它留給我們的遺產。而竭力避免一場類似一戰式的世界大戰浩劫,應該是一戰留給我們的最大遺產。
由于人們普遍認為德國的崛起引發的利益格局重組,是一戰爆發的最根本原因,那么如何容納中國的崛起,就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最具挑戰性的議題。中美兩國之所以提出建設“新型大國關系”,就是當今世界老大與茁壯成長的老二之間試圖避免舊式大國崛起悲劇的共同努力的體現。當然,雙方近來圍繞南海等一系列問題的齟齬與碰撞,表明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需要證明自己的“亞太再平衡”不是為了圍堵和遏制中國,而中國則需要一如既往地向世界表明自己“和平崛起”的意愿和姿態。
如何避免歷史簡單地重復?尋找答案的最直接方法,是去探尋19世紀末德國的崛起是如何成為歐洲滑向戰爭泥淖的關鍵因素。關于這一點,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在其《帝國的年代》里有著精彩的分析:當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以對立國家集團的形式表現出來,雙方轉圜的余地便大大地收窄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一直信奉“光榮孤立”傳統而刻意維持歐洲均勢的英國,為何改弦更張加入反德同盟?原因很多,比如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的失利充分表明其已經喪失了制衡德國崛起的戰略優勢,哪怕和法國的力量相加,比如德國在非洲的“野心”和建立一支全球性海軍的“雄心”,都令英國感到必須與俄法兩國抱團取暖,才能抵御一個步步緊逼的德意志帝國所帶來的陣陣寒意。
簡言之,英國主導的古典的全球化和歐洲均勢,在經濟和政治安排上都無法容納德國的體量了。與其說德國的崛起導致了歐洲的分裂,不如說一個力不從心的英國再也無法通過合縱連橫維系歐洲的“團結”了——1815年《維也納和約》所打造的、被普法戰爭短暫打斷的“百年和平”,已經走到了盡頭。
曾經以國內“自由競爭”和國外“自由貿易”為主要標志的古典的資本主義,正在被以大型公司為主要標志的“壟斷資本”勢力在國內外的攻城略地所取代,且日益與國家間的政治軍事競爭相互捆綁或裹挾。
除了國家間的對抗僵局外,各國國內民眾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熱情”也令統治精英們騎虎難下。對此一社會氛圍如何形成的深刻剖析,正是《帝國的年代》最卓爾不群之處:發展其實總是有代價的。市場的擴大和城市化的深入將更多的人群卷入進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對待。在經濟上升時期,人們更多看到的是勝利者的光鮮,那些失敗者的怨毒則如潛伏的火山,等待爆發的時機,而民族主義給他們吹響了最嘹亮的集合號。
這與茨威格在《昨日世界》里感受的樂觀氛圍形成了多么強烈的對比:普法戰爭以來的四十年和平,使歐洲各國的經濟充滿活力,技術設備加快了生活的節奏,科學發現使那一代人的精神狀態感到不勝自豪,人們普遍感到的繁榮已經開始。
一戰的爆發是因為一個運轉多年行之有效的全球體系,已經因持續的成功走到自己能力半徑的邊緣,張力已然在加劇,而人們還以為成功沒有盡頭,直至壓垮駱駝的那最后一根稻草來臨。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戰既不是一個時代的斬釘截鐵的起點,也不是一個時代戛然而止的終點,它更像是新舊體系重組過程中“斷裂和失控”的悲劇性一章。其于當代最大的借鑒意義即在于,如何保持既有體系的調整彈性,直至新的體系平穩建立。
《轉折年代:鄧小平在1975—1982》
作者:程中原
出版:當代中國出版社
定價:49元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里程碑的“偉大歷史轉折”,從最初的醞釀、嘗試到最終的實現、完成,經過了將近八年曲折復雜的歷程。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冊)
作者:約翰·麥克里蘭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118元
從蘇格拉底到馬基雅維利,從霍布斯到馬克思,作者將42位人類歷史的思想先驅,置于故事的中心,探尋他們如何為現代政治思想與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果種子不死》
作者:[法]紀德
出版:上海譯文
定價:38 元
作者是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榮獲194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他的自傳作品。作品展示了一位敏感、矛盾而又多變的作家和藝術家的成長經歷。
《閱讀整理學》
作者:[日]外山滋比古
出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定價:25元
作者重新思考閱讀的方向和意義。作者認為,閱讀未知信息才是讓人打開大腦、收獲新知的最佳途徑。
《晴耕·雨讀》
作者:張冠生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價:38元
作者選取胡適、錢穆、沈從文、顧頡剛、阿倫特、本雅明、高爾基、法捷耶夫等人文學者的文章,將古今中外匯于一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