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蓓
最近有人建言把婦女產假延長到3年,對這種既有浪漫情懷,又有殺價余地的提案,咨詢師肯定要頂。弗洛伊德時代的精神分析說人格基底是人生頭六年決定的,后來認為是頭三年,無論如何,早期養育質量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據說日本要把原本一年多的產假延到三年,俄羅斯把已經三年的產假延到四年半了,中國人早就有三歲看老的大智慧,但產假算來算去頂多半年。
在產假不給力,少一個人工資又會使一大家子的生活質量大幅滑坡的情況下,現在的家庭在計劃要孩子之前都會先想好一個問題,就是孩子誰來帶。實際情況如何呢?有一個針對上海地區的調查顯示,68.5%的職業父母與老人、親戚或保姆共同帶孩子(晚上自己帶、周末自己帶),其余的31.5%表示自己基本不帶。
一個嬰兒的帶養者團隊結構千姿百態,各種團隊結構在不同時期里不停切換。可以想見,等這批孩子長大如果你問他/她一個心理咨詢中最常見的問題,小時候你是誰帶的?好像都沒辦法回答。
客體關系是精神分析較為晚近的一個重要流派,它整個研究的就是一個人如何在與他/她的早年養育者的親密關系中建立起內在的關系模型,然后這個模型又如何影響了他/她成年后的個人世界。中國人眼下這個混亂的帶養嬰兒的態勢看起來完全是要滅了客體關系理論的意思。最近有個由姥姥或媽媽模模糊糊帶大的成年來訪者,說他與姥姥、媽媽、妻子、情人、女兒似乎都不是親密關系,心里空空如也。以后有這種感覺的人恐怕會有很多。
過去村子里有個孤兒的話,鄉親們接濟一下,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現在的孩子雖然父母雙全,但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主要帶養者,孩子的人格和精神恐怕也要東叼一口,西叼一口,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
誰來帶孩子的問題,其實現實中的年輕父母們并沒有多大的選擇余地。那些本來可以享受一些難得的清靜和自由,卻把自己看成一塊磚,哪娃需要哪里搬的祖父母們就更加不易。但這一切的委曲求全改變不了復雜的共同養育可能給孩子造成的不利影響。共同養育的問題,本來是心理學中比較邊緣的一個課題,早先是來自于對離異家庭,或父母中有服刑人員的家庭所做的一些零星的研究,但在中國的現狀來看,幾成一個亟待關注的重要課題。可是由于發展性的問題研究周期漫長,以國內急功近利的科研導向,很難想象能得到多少認真的實證研究。所以如果不得不實施牽扯父母兩系,祖孫三代的共同養育,怎樣在已經困頓的境地中踩到一點實地,目前我們只能從已有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找支持。
共同養育所涉及的維度,一般來說包括參與度、沖突度和支持度,共同養育中的沖突維度直接關系著孩子的人格形成。沖突來自于差異。兩代之間平均有28年的間隔,代際觀念的差異肯定是存在的,父母兩系,來源于各自獨立成長的家庭文化,差異也是存在的。但是,研究顯示,年輕父母與祖輩,在對孩子的人格和成就期望方面并無顯著差異,只是在一些行為養成層面有些不同的理念;而既能夠結為姻親,父母兩系原生家庭也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門當戶對,文化的差異并非絕對。更重要的,如精神分析學者曾奇峰所認為,差異的存在是為了構成和諧,而只有當我們需要制造沖突時,差異才為人所用。
不同養育者之間的觀念差異甚至觀念沖突本身,原不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除非不同養育者之間存在著情感的沖突。如果祖父母與父母有著仍未了結的愛恨情仇,糾纏的關系,那個鮮嫩的小嬰兒剛好足夠啟動所有的這一切復雜的感情。當不同養育者之間相互貶抑,蔑視對方的規矩,爭奪嬰兒的忠誠,當他們情感上的沖突昭然若揭,這些沖突便會在小嬰兒長大之后變成他/她內心的沖突。
共同養育的沖突越大,兒童的學業成就和社交技能越差,問題行為越多。需要注意的是,共同養育不一定是參加養育的幾方必須實際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而是說他們哪怕人在遠方,一旦他們的養育意見經常性的出現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也算是共同養育。
用保姆做養育者的好處是一般不會摻雜情感因素,而且即使有差異也往往會順應母親的意思,壞處是對孩子需求的響應可能不如血親。最糟糕的,是當父母和兩邊的祖父母都是高控制的人格類型,相互之間又存在明顯的情感沖突,這個嬰兒的精神發育必定堪憂。
在期待產假的延長可以把孩子還給母親的同時,目前不得不進行混亂式共同養育的團隊,看在孩子可憐的份上,盡量去相互支持,即使必須要拆臺,也別帶著憤怒和輕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