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發生在薩拉熱窩的“六月槍聲”,最終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至1918年結束時約1700萬人喪生。整整100年后的今天,沖突地區換成了敘利亞、伊拉克、索馬里、敘利亞……而剛剛發生馬來西亞航班MH17在烏俄邊境被擊落事件,更像是在這特殊的年份里,專門為歷史標上的注腳。
戰爭最終都呈現為暴力、流血和死亡,但每個戰爭本質上又那么不一樣:有的是因為爭奪水源,有的只是因為爭論究竟要如何對待女人,有的肇始于不同的歷史認同……戰爭不是由那一個個又空又大的詞組成的,而是由一個個有著不同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構成的。
在一戰百年之際,《中國新聞周刊》約訪正在阿富汗、加沙、索馬里、剛果(金)等處于爭端與沖突的地區親歷戰爭的人,試圖描述真實的戰爭,試圖抵達戰爭的本質,試圖回答現代文明下的人類為何還需要戰爭?我們希望以此反思一戰,不僅因為今年是一戰爆發100周年,更因為當下的全球局勢與1914年更加接近:世界重新進入多極格局,多種政治力量正在重組,局部沖突多發,出現恐怖分子或局部地區權力真空的危險……
希臘先哲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一句話:“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為神,使一些人成為人,使一些人成為奴隸,使一些人成為自由人。”除了希望描繪出戰爭的真實面目之外,《中國新聞周刊》更希望讓大家看到,戰爭還在制造什么?催生什么?真切地感受到戰爭中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戰爭中可以做多少種選擇?
畢竟戰爭終究是人做出的選擇,而避免戰爭最終要依靠包括我們在內的每個個體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