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周宇燕
IPv6(因特網協議版本6)地址可以提供足夠的地址空間,其所擁有的地址容量是IPv4的約8×1028倍[1],并能提供更多的地址層次,還將層次化要求設計到了全局可路由地址的格式中。在目前IPv4網絡技術如此成熟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分步實施的方法來逐步過渡到IPV6網絡。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IPv6網絡將和IPv4網絡共存。如何以合理的代價逐步過渡到IPv6,解決好IPv4與IPv6共存,將是我們需要迫切考慮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IPv6主流過渡技術的探討,并以南京某大學校園網為例,綜合各種技術,討論增加IPV6網絡的可能性,并設計IPv6網絡的架構方案。
目前的IPv6與IPv4共存與整合策略主要依靠過渡技術實現,過渡技術重點解決如何在IPv4網絡環境里實現與IPv6網絡的互操作及平滑過渡問題。
雙協議棧(dualstack)是指在單個節點同時支持IPv4和IPv6兩種協議棧。由于IPv6和IPv4是功能相近的網絡層協議,兩者都基于相同的物理平臺,而且加載于其上的傳輸層協議TCP(傳輸控制協議)和UDP(用戶數據報文協議)也沒有區別,所以可以在一臺主機上同時支持IPv4和IPv6。雙協議棧技術的工作原理是:一臺主機同時支持IPv6和IPv4兩種協議,該主機既能與支持IPv4協議的主機通信,又能與支持IPv6的主機通信。雙協議棧是其他IPv4/IPv6互通技術的基礎,它有3種工作模式[2]:只運行IPv6,此時表現為IPv6節點;只運行IPv4,此時表現為IPv4節點;同時打開IPv6和IPv4。
圖1為雙棧協議結構。

隧道機制就是用IPv4封裝IPv6數據包并且把這些封裝了的數據包通過IPv4網絡送往一個IPv4目的節點,目的節點拆封數據包并剝離出IPv6數據包。
1.2.1 ISATAP隧道
ISATAP(站點間自動隧道尋址協議)由RFC 4212定義[3],它是一種地址分配技術,是一種主機到主機、主機到路由器以及路由器到路由器的自動隧道技術,它可以在IPv4網絡上創建一個虛擬IPv6網絡。IPv6數據包在IPv4中的隧道封裝在ISATAP主機之間或者ISATAP主機和ISATAP路由器之間執行。隧道封裝是自動的,意味著當啟用了ISATAP時沒必要在主機上應用手動配置。對于ISATAP主機到ISATAP路由器的隧道,ISATAP主機必須首先從可用的路由器列表中找出一個ISATAP路由器的IPv4地址。分配給ISATAP主機和路由器的地址由專用的可聚合全球單播IPv6地址和特殊格式的接口標識組合而成。一個ISATAP主機上啟用的ISATAP地址使用本地鏈路前綴(FE80::/10)。必須給站點內的ISATAP操作分配一個可聚合或者本地站點的/64前綴。ISATAP主機通過在IPv4上建立起來的ISATA隧道從ISATAP路由器發送的廣播消息中接收/64前綴。ISATAP在ISATAP?IPv6地址中嵌入IPv4地址[2]。接口標識在IANA(因特網號碼分配部門)保留給ISATAP的高階32位0000:5EFE后追加32位IPv4地址IPv4兼容隧道。
1.2.2 6to4(IPv6 to IPv4)隧道
在兩個IPv6域間建立、操作、管理和支持配置隧道至少需要兩個實體的同步,對于某些組織來說有些麻煩。IETF(因特網工程任務組)定義了另一種稱為6to4的機制來簡化通過隧道在IPv4網絡上配置IPv6。這種機制在由IPv6節點組成的站點之間采用動態隧道方法,不需要手動地事先調整隧道的源和目的IPv4地址。IP數據包的隧道封裝是根據6to4站點上產生的數據包的目的地址自動完成的。這種機制在站點邊緣的邊界路由器上啟用,6to4路由器必須通過IPv4路由器基礎設施到達其他的6to4站點和6to4路由器。6to4前綴都基于IANA分配的2002::/16地址空間[4]。每個6to4站點至少使用一個分配給6to4路由器的全球單播IPv4地址,IPv4的32位地址被轉換為16進制格式后附加在2002::/16前綴后面。最終表現形式是2002:IPv4-address::/48。6to4前綴基于全球唯一的IPv4地址,所以沒必要在6to4站點之間傳播/48前綴的IPv6路由。
校園園區的網絡結構可以分成三層:接入層、匯聚層和核心層。
1)接入層:提供網絡的第一級接入功能,完成簡單的二、三層交換。安全、QoS(服務質量)和POE(以太網供電)功能都位于這一層。
2)匯聚層:匯聚來自配線間的流量和執行策略,當路由協議應用于這一層時,具有負載均衡、快速收斂和易于擴展等特點,這一層還可作為接入設備的第一跳網關。
3)核心層:網絡的骨干,必須能夠提供高速數據交換和路由快速收斂,要求具有較高的可靠性、穩定性和易擴展性等。
組建IPv4/IPv6校園網其實是在學校已經比較成熟的IPv4網絡基礎之上組建新的IPv6網絡,根據不同時期的應用需求逐步對IPv6網絡進行針對性改造,讓其適應日益增長的IPv6應用要求。目前,從IPv6在校園網內的發展規律來看,IPv6數據量增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現在的網絡設備大部分都是基于IPv4的,不可能將它在短時間內都過渡到基于IPv6的設備。因此校園網中應用IPv6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IPv4/IPv6將長期共存[5]。
2006年CERNET 2(第二代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開通,CERNET2是中國教育科研網專門針對IPv6技術的發展建設的實驗型網絡,現在已經在全國許多高校開通。南京林業大學如要進行IPv6的過渡,則也應該連接到CERNET 2[6]。
部署IPv6之前要考慮的方針策略:
1)網絡中部署IPv6業務的模式。
在校園網中部署IPv6可以有全雙棧模式和隧道模式。全雙棧模式組網是最理想的方案,不必為不同類型的用戶單獨部署網絡配置,開銷小,管理簡單,IPv4和IPv6的邏輯界面清晰。隧道模式屬于過渡技術,不是最終的理想方案;隧道兩端點設備需要花費額外的系統開銷。
2)針對不同的網絡環境進行建設[7]。
可以考慮直接擴容為全雙棧模式,適當兼顧只支持IPv4棧的終端;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以先建設部分雙棧網絡,其他部分采用隧道模式允許用戶訪問CERNET 2,逐步將不支持IPv6的設備進行換代升級。
綜上所述,本次部署IPv6網絡的時候,建議有條件的網絡中采用全雙棧部署,完成本次駐地網的大部分建設;其次根據現有校園網內的實際情況,采用部分過渡技術,在不影響現有IPv4校園網主體拓撲結構的條件下,使得校園網中需要部署IPv6網絡的地方能夠通過隧道技術,接入CERNET 2。從技術角度,這是最理想的方案,不必為不同類型的用戶單獨部署網絡配置,開銷小,管理簡單,IPv4和IPv6的邏輯界面清晰。
在校園網內部架設IPv6網絡,既能從實際上解決學校IP地址短缺的問題,又能為使用IPv6技術積累經驗。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南京某大學校園網設備對IPv6支持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除接入層交換機外,其他都可以直接支持IPv6。這樣就可以在不改變校園網網絡拓撲,不增加設備的情況下,實現IPv4和IPv6的共存,并實現層次化的IPv6網絡。

?
經研究,對校園網改造可采取如下方案:
1)將試驗樓改造為IPv6網絡;
2)為連接實驗樓的核心交換機增加一個NP模塊,設置為雙棧交換機;
3)將實驗樓的匯聚交換機設置位雙棧交換機;
4)將路由器設備為雙棧路由器,并連接到CERNET 2。
校園網其他設備不做改動。
改造后的校園網拓撲見圖2。

改造后的校園網通信情況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校園網內部IPv4主機之間通信。
對于校園網內部IPv4主機之間通信,通過IPv4協議棧,與改造前無任何區別。
2)校園網內部IPv6主機之間通信。
對于校園網內部IPv6主機之間通信,通過IPv6協議棧,只需要在匯聚層和核心層交換機上開啟雙棧。
3)校園網內部IPv4與IPv6主機之間通信。
對于校園網內部IPv4與IPv6主機之間通信,可在匯聚層交換機上運用NAT-PT(網絡地址轉換-協議轉換)技術實現雙向轉化。
4)校園網內部IPv6主機與外部IPv6之間通信。
對于直接相連的IPv6網絡直接通過IPv6協議棧通信,非直接相連的IPv6孤島,可在邊界路由器上開啟隧道,通過隧道進行通信。
5)校園網內部IPv6主機與外部IPv4之間通信。
對于校園網內部IPv6主機與外部IPv4之間通信,可在邊界路由器上運行NAT-PT進行轉換,實現與外界IPv4網絡通信。
通過以上一系列工作,可基本實現將新增IPv6網絡平滑地融入到IPv4網絡中。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IPv6技術的成熟,IPv6應用增多,可逐步將IPv4節點升級到IPv6節點,加大IPv6節點的覆蓋面。最后,將校園網全面過渡到純IPv6網絡。
本文基于IPv6技術組網設計,在網絡地址的短缺條件下,對IPv6技術進行理論探討,并根據在校園網內增加IPv6網絡的具體情況,得出結論:利用現有的設備,采用合適的方法,根據具體情況,是可以實現在一個普通的校園網內增設IPv6網絡的。通過雙協議棧、隧道技術,可以在校園網內實現IPv4和IPv6網絡的互聯互通,從而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實現從IPv4向IPv6的平滑過渡。
因為IPv6是新的協議,在其發展過程中必定會產生一些新的安全問題。與IPv4相比,IPv6在網絡保密性、完整性方面有了更好的改進,在可控性和抗否認性方面有了新的保證,但IPv6不僅不可能徹底解決所有安全問題,同時還會伴隨其產生新的安全問題。目前多數網絡攻擊和威脅來自應用層而非IP層,因此,保護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只靠一兩項技術并不能實現,還需配合多種手段,構建一個整體的防御體系,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網絡應用更加安全。
[1]GONCALRVESMarcrus.IPv6網絡 [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48-54.
[2]波波維亞.部署IPv6網絡 [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218-225.
[3]姚羽.IPv6技術項目實驗指導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111-156.
[4]VOLZB.Dynamic host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DHCPv6)relay agent subscriber–ID option[BE/OL].[2014-03-05].http://datatracker.ietf.org/doc/rfc4580/.
[5]POPOVICIUCprian.部署IPv6網絡 [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6]李云琪,楊家海.一個面向IPv6的網絡拓撲管理系統的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29):73-75.
[7]張金祥,楊家海.3TNet綜合網絡管理系統的設計及實現 [J].中國教育網絡,2007(2):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