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南京鼓樓警方“天羅地網抓小偷”協查平臺經過半個多月試運行后正式上線,警方將“電子眼”捕捉到的那些身份難以確定的盜竊犯罪嫌疑人的圖片和視頻發布到平臺上讓網友辨認,認出來獎勵千元。南京警方實施的這一抓小偷新舉措引發了不小關注。(1月5日《北京晚報》)
建立“天羅地網抓小偷”的網上協查平臺,無異于將盜竊犯罪嫌疑人置于“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人民戰爭,基于人們對竊賊一向深惡痛絕的共識考量,其蘊涵的集聚民智、群防群治的正能量顯而易見。不過,此舉面世之后并未得到一邊倒的民眾支持。透過網友從保障人權和保護隱私層面的種種質疑,可以窺見民眾法治意識的可喜提升。
應該說,從推出“天羅地網抓小偷”協查平臺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看到鼓樓警方積極創新與謹慎操作的負責任態度。他們事前曾邀請南京大學等高校法學專家召開座談會,就警方的做法進行法理方面的論證,以確認平臺設立的正當與合規,并用半個多月的時間試運行以檢驗其可行性,同時傾聽民眾呼聲。這種求助專家、求證法理的征詢意見本身,就是執法者帶頭遵紀守法的具體體現。
在警方看來,協查平臺的正當性在于其類似通緝協查通報的性質歸屬,符合《刑事訴訟法》有關“警方有權公布相關案情,對嫌疑人進行通緝,請公民提供線索、協助破案”的規定。不過,警方眼中類似“協查通報”的尋賊平臺,到了網民手里就無異于“人肉搜索”。而之前一服裝店老板請網友幫忙“人肉尋賊”,導致當事少女投河自盡的事件讓人們記憶猶新,“人肉搜索”也再度遭致強烈質疑。人們擔心由警方出面組織的“網上尋賊”會重蹈覆轍。
退一步講,即便是“網上抓小偷”確屬協查通緝性質,但并非所有的偷盜行為都夠得上“刑事”案件。如果僅偷了幾十元,只適用于治安處罰,將這種“小偷”的影像發布于協查平臺,是否符合“通緝令”的適用范圍還有待論證。再說,根據近年來人們對“有圖未必有真相”的諸多討論,僅憑“電子眼”捕捉到的圖片與視頻,警方也未必可以準確認定其盜竊行為,并確定其已達“犯罪”程度。
也許是近年來國家加大普法力度的緣故,人們對保護公民個人信息與肖像權的認知普遍提升。即便是罪犯,他們的人格尊嚴也應該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得到基本尊重。說到犯罪嫌疑人,人們自然會想到在警察的押解下,犯罪嫌疑人頭戴黑布罩的抓捕情景。人們不解,如今警方在未經司法審判前公布小偷影像,是否存在侵權?
盡管“天羅地網抓小偷”究竟是“協查”還是“人肉”、將疑似“小偷”的圖片和視頻公諸于眾是否涉及侵權的爭議尚在繼續,但透過“爭議”所凸顯的國民法治意識提升卻是不爭的事實。人們期盼這種恪守法治底線、遠離浮躁戾氣、崇尚理性客觀的民眾情緒越來越成為社會主流和時代風尚。(河南 張玉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