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徐敬宏
2014年的“兩會”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首次“兩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的改革藍圖,將通過“兩會”上升為國家意志和政府決策,并逐步變為實際行動。起跑決定后程, 2014年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曾被美國《時代》周刊定義為中國的“歷史性轉折”年,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如何“落子”,新一屆中央政府將在“兩會”交出一份什么樣的“答卷”,將開出怎樣的改革清單,會“啃”哪些“硬骨頭”,十三億中國人民充滿期待,也牽動世界各國的目光。
同樣,我國各大新聞媒體對這次的“兩會”也給予了高度重視,都將其作為一次重大報道戰役來抓,并在報道方式上與時俱進:一是充分利用飛速發展的傳播技術,二是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如中央電視臺“啟用傳統電視節目和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58個欄目,70個版塊全面報道兩會”,“啟用全高清設備對24個重要場次的活動進行直播,4G技術也首次融入兩會報道”,設立“兩會大數據”欄目,“對兩會期間海量網絡數據進行分析和展現”;“新聞客戶端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全面參與兩會報道,以‘秒拍記者會等全新形態,在網絡上為觀眾帶來更鮮活的現場報道 ”。新傳播技術的采用和新媒體的融入,使2014年的“兩會”報道呈現出了許多亮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微信兩會”和“大數據兩會”。
微信“兩會”
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出現,在對我國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的同時,也深深滲入我國的民主政治生活,深深滲入近年來召開的“兩會”以及有關“兩會”的報道中:1999年,網絡媒體第一次走進“兩會”,開啟了網友與代表委員互動的先河;2009年,“兩會”召開前夕,溫家寶總理“網絡問政”,“兩會”期間新聞中心首設“網絡訪談室”;2012年,“微博兩會”在網絡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輿論熱潮;2014年的“兩會”,則迎來了“首個微信時代全國‘兩會”,微信在“兩會”報道中大放異彩。
首先, 2014年的人大會議新聞中心、政協會議新聞中心首次開通了微信公眾賬號:“人大會議新聞中心”和“政協大會新聞組”。“人大會議新聞中心”公眾號服務認證為“全國人大信息中心提供”,“政協大會新聞組”公眾號服務認證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提供”。
同時,人大會議新聞中心、政協會議新聞中心網頁也專門設立了安卓版二維碼掃描下載、蘋果版二維碼掃描下載、客戶端下載,廣大微信用戶只要掃描、下載,即可即時、移動、點對點地精準獲得人大會議新聞中心、政協會議新聞中心群發的最新人大會議新聞、政協會議新聞及相關知識信息。
其次,今年“兩會”期間,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各大新聞媒體都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其“微信好友”發送“兩會”信息。特別是新華社還首次利用微信平臺搭建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訪談群”,邀請了近百位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和各界專家組建“兩會微談”微信圈,每日就熱點話題進行在線討論,打造“兩會微談”集成報道。從2月26日開始,微信群每天討論一個話題,貫穿兩會全程。微談話題涉及霧霾、醫療改革、互聯網金融等時下熱點,應邀參加微信討論的成員均是與話題熱點密切相關、社會影響力大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及相關領域專家,網民也可以隨時參與。同時,大數據分析團隊還通過微博、搜索引擎等社交數據對每日話題進行深度分析。每日微信互動過程和報道內容,在新華通網站、微信公眾號“新華社發布·全國兩會”、新華社相關微博及客戶端進行展示。網友可通過騰訊微博“新華社發布”、新浪微博“新華社中國網事”、中國網事客戶端進行互動,代表、委員與網民能夠及時地進行交流溝通。在一些熱點問題上,代表、委員了解了網民的想法看法,更有利于在“兩會”中反映民意;同時,網民也了解了代表、委員的觀點,更有利于監督和參政議政。
此外,在今年“兩會”上,微信報選題、微信議選題,成為不少前方記者和后方編輯部聯絡的新方式。有記者就首次在“兩會”現場用上了QQ瀏覽器微信版:“因為‘兩會上可抓的新聞點太多了,我的手機里有很多個微信群,每個群在不同時段都可能有重要討論,如果單用手機上微信打字速度明顯會跟不上,所以我這是第一次用QQ瀏覽器上微信,直接用電腦鍵盤打字、隨時切換討論群,還能一鍵拖拽,方便地分享鏈接和圖片,能讓微信訪‘兩會的溝通效率更高更快。”
2014年的“兩會”新聞中心、各大新聞媒體和記者采用微信作為重要的傳播渠道和平臺,一方面使“兩會”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面更廣,到達率更高,影響更遠更大;另一方面也在代表、委員之間,代表、委員與不在“兩會”現場的廣大微信用戶之間搭建了一個討論、互動、交流的平臺,使代表、委員進一步了解普通民眾的心聲,以更好地在“兩會”上反映民意;也使普通民眾進一步了解了代表、委員在“兩會”上的動態,感受到千里之外的“兩會”溫度,更深入地參與到民主政治生活中。
大數據“兩會”
從2012年開始,大數據取代云計算成為業界最為熱門的詞匯。一時間著書立說者眾,搖旗吶喊者有,但是談論的、實踐的大多數還是互聯網機構。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總感覺大數據還很生疏,離生活還有點遠。但是在今年的“兩會”報道過程中,大數據卻成了媒體新聞報道的熱門詞和重要報道手法,許多新聞媒體紛紛采用大數據的分析方式,從不同視角分析、觀察“兩會”,從不同角度反映廣大網民的關注點、訴求點。
中央電視臺在“兩會”期間,在《新聞聯播》中專門設立了“兩會大數據”欄目,對“兩會”期間海量網絡數據進行分析和展現。如3月3日《,新聞聯播》“兩會大數據”欄目通過億贊普大數據公司繪制的全球關注中國“兩會”熱度圖,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最關注中國“兩會”的區域和國家;3月4日,通過互聯網海量數據的挖掘,呈現了在百姓心目當中最難解決的問題與最易解決的問題等。同時,中央電視臺在《焦點訪談》的“問計兩會”欄目也推出了新版塊“兩會大數據”,每次通過統計分析廣大網民在互聯網上留下的海量信息,真實、直觀地展示廣大網民的需求、愿望、關注熱點等。endprint
新華網也專門設立了“360熱搜”,在“兩會”期間每天刊出“兩會熱搜榜”,包括“熱搜詞”、“熱搜語錄”、“熱搜代表”、“熱搜委員”等,通過大數據展示“兩會”期間哪些話題最受公眾關注、哪些代表委員被廣大網民熱搜、哪些“兩會”語錄被廣大網民熱議等,從一個側面反映民意。如2014年3月13日,新華網刊登了“大數據盤點兩會”專版,包括全國政協委員莫言的“播一兩部韓劇,不用大驚小怪”、全國人大代表周緒紅的“大學校長不能把就業率當政績”等“兩會語錄熱搜榜”;“余額寶取消”、“治理霧霾”、“公務員加薪”、“養老金并軌”等最受網民關注的“兩會”十大話題;“房價問題”、“互聯網金融”、“國企改革”、“收入分配”等最受網民關注的“兩會”改革十大話題;以及“31省區市網友最關注的‘兩會話題”、“什么年齡段的網友更關注‘兩會話題”、“人大代表熱搜榜”、“‘兩會委員熱搜榜”等。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與“百度知道”也從3月6日起,在“兩會”期間聯合推出“數讀時代 據說兩會”欄目。該欄目基于“百度知道”的大數據搜索分析而成,通過一定的數據樣本分析,得出網友關注的改革、民生、反腐等“兩會”熱門話題的關鍵詞排行,如全國網友最關心的話題是“就業”、“高考”、“公務員”;在改革話題中,“高考”、“公務員”、“公積金”、“增值稅”等話題入選熱搜詞排行;在民生領域里,教育、就業、住房、收入分配、物價等關注度最高。百度也使用大數據技術,在百度指數中推出了“兩會指數”,涉及熱點議題、實時熱點、地域熱點等內容。如在百度指數中,“兩會”熱點包括環保、互聯網金融、城鎮化、食品安全、養老和反腐倡廉等。
大數據就是通過捕捉、挖掘、分析網民上網留下的數據痕跡,揭示背后隱藏的規律和趨勢。大數據是互聯網時代揭示社會規律、研究問題的重大技術突破,人們可以根據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大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較為精確地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就在前不久,還有人對通過網絡調查得出的結論的有效性、代表性表示異議,還有人認為網民沒有代表性,網民的意見不能代表民意。可是,在今年的“兩會”上,大數據技術不但第一次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而且也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網等各大新聞媒體采用,作為重要的報道方式和手段,第一次用來梳理和反映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這首先反映了新聞媒體對網民的重視和認可,高度重視廣大網民的關注、心聲和訴求,在很大程度上將廣大網民的所思所想等同于民意。
大數據是通過新媒體技術來捕捉、挖掘、統計和分析網民上網留下的數據的痕跡,揭示背后隱藏的規律和趨勢,相比其他調查方法,它的統計分析數據大、干擾性少、反映面廣,而且真實、客觀、可靠,更能反映普通網民的真實動態。今年“兩會”期間,許多新聞媒體紛紛采用大數據來報道廣大網民的關注點、心聲和訴求,相比以往通過報道為數有限的群眾的聲音來反映民意,它更真實、更客觀、更全面、更深入、更直觀、更有代表性,對“兩會”代表、委員參政議政也更具有參考價值;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的民主政治生活更透明、更自信,人民政治參與程度進一步加強,進一步廣泛、深化。
總之,微信“兩會”、大數據“兩會”是2014年“兩會”報道的兩大新亮點。微信新媒體、大數據技術在“兩會”報道中的運用,不但使“兩會”報道時效性更強,傳播范圍更大,傳播效果更好,同時也為“兩會”代表、委員和廣大人民群眾交流溝通、參政議政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民主政治進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傳播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產生不但具有傳播意義,同樣具有政治意義。
大數據四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數據量大。大數據的起始計量單位至少是P(1000個T)、E(100萬個T)或Z(10億個T)。
第二個特征是數據類型繁多。包括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類型的數據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個特征是數據價值密度相對較低。如隨著物聯網的廣泛應用,信息感知無處不在,信息海量,但價值密度較低,如何通過強大的機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數據的價值“提純”,是大數據時代亟待解決的難題。
第四個特征是處理速度快,時效性要求高。這是大數據區分于傳統數據挖掘最顯著的特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