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
十幾年前,網絡媒體最初以專題形式報道“兩會”時,手段與方式只能達到新聞列表,最多配以圖片新聞,形式的單一和如今的繁復、人性化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技術的革新和理念的演進讓新聞網站和商業門戶網站有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商業網站在不斷變革技術手段,優化信息傳播方式,新聞網站在不斷挖掘自身的平臺資源實現原創和獨家的最大化,當然,雙方也在互取所長、互補所短。
分析網絡媒體2014年在全國“兩會”中的表現,我們研究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網站,評說幾點不同以往之處。
傳統的隕落,新貴崛起
新浪、搜狐、網易,曾經炙手可熱的門戶網站而今已被冠以“傳統”二字,比對2014年的 PC端“兩會”報道專題便可感知,傳統門戶的確有些力不從心了。網站專題除個別設計細節有精進外,主體架構仍然延續以往,策劃和動畫類有深度和新意的內容亦不多。
具體說來,新浪的專題重點突出視頻和獨家采訪,處理方式很“傳統+主流”;搜狐突出策劃,數據圖表很清晰,新聞的文本層有變化,針對“兩會”新聞采用簡潔寬屏,適合大量文字閱讀,但無論策劃內容還是專題技術手段都無太多可圈可點之處;網易的PC端“兩會”專題印象是:傳統、保守,獨家和策劃內容不多,視頻自制內容包裝制作比較粗糙,還停留在兩三年前網站視頻的制作水平,不禁要問“網易怎么了?”這還是那個以“有態度的新聞門戶”自居的網易嗎?
再說新貴。四大門戶騰訊是最后入圍者,但如今也是實力最強勁者。騰訊的2014年全國“兩會”專題整體設計簡潔明快,視覺元素運用大膽。首先,騰訊“兩會”專題題圖動感、立體、有新意,專題焦點圖及頁面第一屏信息布局設置有突破,設計有創新。專題風格簡約,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頁面內容的收放自如。專題中分享鍵隨處可見,平臺優勢盡現。
其次,專題廣告位很搶眼。盡管是“兩會”專題這樣的規定動作、常規報道,但騰訊的廣告位含金量高。“兩會”報道商業廣告增多,體現了網站的品牌效應,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平臺以不同的報道方式呈現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和商業價值。
第三,騰訊為“兩會”專題制作的視頻內容草根、接地氣。精心打造的訪談節目畫面品質優良、突破性地開啟無主持人的嘉賓對話方式,且視頻拍攝很講究,畫面切換具有電視制作機構專業水準,訪談場地的布景、嘉賓的著裝等細節都顯示出其高端的定位。
“網戰”,不進則退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給受眾不斷帶來驚喜,也給媒體帶來空前的挑戰。“網戰”,即網絡媒體之間的戰爭,新技術、新應用、新手段,晚一秒運用就意味著被動,就有出局的可能。
在歷年的“兩會”報道中,新聞網站在新技術方面始終追隨商業門戶的腳步,以人民網、新華網這樣實力雄厚的重點新聞網站為代表。新聞網站的2014年“兩會”專題大多延續以往風格,創新突破不多。其中,人民網作為新聞網站的排頭兵,此次的“兩會”專題內容與形式相對最為積極和有所作為。專題中的圖解新聞和Flash制作用直觀清晰的方式解讀數據及抽象或繁雜的新聞信息,緊隨技術進步的主流。
但同時,新聞網站的“兩會”專題頁面繁雜、冗長,內容和表現形式較少創新。視頻訪談、嘉賓專訪一向是新聞網站“兩會”專題報道的重頭戲,但嚴肅、大氣、正襟危坐的風格無法真正區別于傳統的電視媒體,且缺乏親和力。視頻畫面狹小粗糙,沒有實現高清質感,這顯然已落后于當下的商業網站。
如,有些新聞網站(包括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在內)新技術手段運用極少,頁面形式變化不多,圖片、數據、圖表、互動方面明顯不足,平鋪直敘式地展開專題內容,方式方法不講究;一些新聞網站雖然在新技術方面緊隨潮流,但內容依然難有突破;有些新聞網站的專題內容雖然順應趨勢做了精簡和濃縮,突出了視頻節目方面的優勢,但視頻畫面質感粗糙,視頻節目制作和后期包裝談不上精良,實不符合其所依托的權威傳統媒體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新聞網的2014年“兩會”專題里視頻報道有商業廣告植入,這是新聞網站少有的一例,且整體來看其“兩會”專題有些許亮點,比如,視頻自制節目邀請媒體評論人做客擔綱主持人,傾力打造一檔有個性的觀點節目,在平臺資源和資本儲備都有限的情況下能做到如此,值得肯定。此外,“兩會”專題中互動板塊的設置也非“拿來主義”,因為中國新聞網具備硬件條件,擁有自己的微博平臺。
2014年的“兩會”專題報道,視頻采訪中出現了商業網站的LOGO,同時,商業網站推出自己的獨家專訪及邀請嘉賓做客直播間訪談,如新浪和網易。百度與中國網、光明網合作,采訪并制作“兩會”期間的人物視頻專訪。這是否意味著商業網站將從此正式踏入“兩會”新聞采訪報道的領地?如果商業網站擁有了采訪權,大量制作獨家新聞和具有深度的專訪內容,是否對新聞網站沖擊很大?關于“兩會”采訪,我們通過很多網站的視頻采訪能夠看得出記者和被采訪者的匆匆忙忙,很多是被動應對,這樣的突擊式采訪內容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值得商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