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聶玉斌
警務微博是目前我國發展較快、影響力較大的政務微博。同時,也是已成體系和規模的警方自媒體之一。在維護社會穩定、發布警務信息、引導涉警輿情、提供公共服務、和諧警民關系和協助案件偵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公安工作群眾路線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應用。警務微博的迅速發展,引起社會公眾的強烈反應和學者們的高度肯定。一批警務微博積極參與各類打榜、入榜,紅紅火火。同時,還有相當數量的警務微博名存實亡,冰凍三尺。當下對警務微博的盲目樂觀或應付排斥無助于對警務工作理性的認識和科學的建構。警務微博運營者冷暖自知,更需有熱與冷的自知之明。
警務微博熱的助推力
民間話語力量崛起。伴隨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訴求日益多元,微博等自媒體為民意表達開辟了途徑,民間話語力量崛起,官方話語體系面臨挑戰。各級政府審時度勢,加強對互聯網的管建,主動入網與網民互動溝通,發布權威消息,提升服務水平,積極回應熱點,密切政民關系,化解現實矛盾,提升政府形象,警務微博應運而生。截至2013年底,我國有2.81億微博用戶,較2012年底減少2783萬。但是,在六億中國網民中,45.5%的微博使用率亦屬高頻。況且,在減少使用微博的人中,37.4%轉移到與微博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信息銜接、人群互動都密不可分的微信中。警務微博在打通官民兩個輿論場中的生力軍作用不可小覷。
社會管理創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各種矛盾交織凸顯,社會管理領域的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公安機關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和政法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大量社會管理職能,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中責無旁貸,使命重大。警務微博的開通和管理是公安機關在當前形勢下網絡問政、理政與執政的突破性創新,是公安工作群眾路線在互聯網信息化條件下的發展。警務微博以開放、平等、即時、互動的特點順應了新時期警務工作需要,有效緩解了社會矛盾,加強了網絡輿論引導,成為公安機關推進和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舉措。
網絡輿情倒逼。在當今改革發展的關鍵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涉警負面輿情增多是不爭的事實。“躲貓貓”事件、“羅彩霞案”、“我爸是李剛”等案例的曝光,頻頻將警察群體推入輿論漩渦。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公安機關作為集刑事、行政執法權于一身的政府部門,能否正確及時引導社會輿論,事關公安工作發展全局乃至政府形象。公安機關需要充分運用好信息化手段,提升社會管理效能。警務微博的開通,一方面,公安機關可以通過粉絲言論,掌握社情民意,了解網民利益訴求,找準公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進而改進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公安微博強化輿情監測引導,通過及時發布權威信息,防止負面輿情擴大,擠壓不實惡意炒作和謠言傳播空間。
警務微博脫離警務必冷無疑
從筆者電詢交流的全國數十省份省級、地市級警務微博管理員的情況看,各地存在運維人數少(尤其是縣級公安機關普遍僅一人、甚至文員在運維)、運維警種雜(主要包括辦公室、指揮中心、宣傳、網安)等問題,疲于應付的心態遠高于微博對警務工作真正意義的認識,更談不上借助微博主動議程設置來達成警務工作的目標。正是這種目標的不明確,導致了大量“空殼微博”、“僵尸微博”的產生。如某公安分局官方微博的關注對象只有日本艷星蒼井空一人,形成警務微博目的性強烈缺失的負面案例。
信息發布無力。根據信息內容與公安工作的關聯度劃分,警務微博發布的信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類是政務類信息。與公安機關當前工作相關度最高,包括公安機關辦案涉及到的案件進展、真實情況、網絡辟謠、通緝通報信息及規章規定等內容,具有時效性、權威性、發布主體不可替代性;第二類是服務類信息。包括多發案件防范警示、路況氣象、公眾活動注意事項、自然事故災害危險應對措施等內容,有較強的針對性、權威性,但不具有發布主體的不可替代性;第三類是生活類雜文軼事。這一類信息與公安工作相關度最低,不構成公安微博特色內容。但在現實操作中,這類微博的發布量確實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江寧公安在線”、“平安中原”等影響力較大的微博中,此類博文占比在80%以上。究其原因,通過警務微博處理政務類、服務類信息,可能意味著重大的責任,警務微博對職能范疇權威消息進行回避,轉而偏向娛樂化消息的傳遞,可以說是一種擔當規避手段。
互動交流不夠。從微博的功用來說,警務微博是實現警民互動的有效機制。在這一機制下,警務微博及時提供各種警務信息,并通過微博得到百姓的反饋,進而對修正決策提供參考。對于百姓來說,可以通過警務微博提供的權威信息,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行為,及時反映利益訴求,實現實質性的建言獻策,及時發現問題,對公安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但現實情況是重大警務活動信息“圈內互動”,重大敏感事件“靜止不動”;上級指令下級互動,私人賬號互動官方賬號;一批網民群眾@被視而不見或者無暇回應,警民互動遠遠不夠。
內容親民不足。部分警務微博發博量大,受到網民熱捧,但經過分析可以發現,這種熱鬧更多源于微博形式的親民而非內容的親民。雖然在形式上使用“童鞋”、“杯具”、“蜀黍”等網絡流行語,給了網民超越常規之外的驚喜,但從傳播內容上看,發布的微博內容(包括圖文)基本相似,極少涉及重大公共事件和公共決策內容,網民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公共決策、積極建言獻策的內容更是極少在警務微博上得到反饋,警務微博仍然清晰凸顯“以我為主”、“自言自語”的傳播方向。
答疑解惑缺位。目前,很多警務微博只流于形式空間的創建,缺少向警務工作延伸的有效思考和努力,很多警務微博對網民投訴舉報和反映的問題反饋緩慢,甚至置之不理。網上報警、網上信訪等警情處置未形成網上、網下的規范銜接。嚴格說,這種工作狀態與《人民警察法》第21條規定的內容相悖: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于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對公民提出解決糾紛的要求,應當給予幫助;對公民的報警案件,應當及時查處。
花邊娛樂過度。新浪微博研究報告顯示,黨政微博和公務人員微博中,私人性、情境性的微博信息均占比50%以上,如果考慮到相關信息的活躍程度,私人性、情境性的微博信息的傳播力度更遠遠高于純粹的政務信息。在警務微博中,大多數的警務微博都額外承擔起媒體微博的職能,大量發布娛樂類、新聞類的消息,用花邊娛樂吸引網民眼球和瀏覽量,大大偏離了公安職能定位。
公安系統的警務微博建設歷經數年發展,無論在規模還是管建機制上都日臻成熟,更應按照“善用網絡、善待網絡、善管網絡”的原則,圍繞網上警務職能定位的落實,積極運用新媒體工具,做好為民織博、警民聯動,宣傳發動更廣大的社會群眾參與到平安示范區的建設中來。惟其如此,警務微博方能在擔當維護社會治安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歷史使命中穩步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