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揚

作為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的一項重要任務和成果,2014年2月8日,中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及昆侖站之后的第4個南極科考站。2015年,中國第5個南極科考站的建設也即將啟動。
泰山站:把科考能力“前移”數百公里
泰山站得名于五岳之首的泰山,象征“堅實、穩固、莊嚴、國泰民安”。此后,它將代表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冰封的南極大陸。
泰山站的建成僅用了53天,使用壽命長達15年。它地處中山站和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海拔2600米,年平均溫度-36.6℃,距離中山站約520公里,距離昆侖站715公里,距離南極關鍵科考區域格羅夫山85公里。它的建成,將中山站支撐科考的能力“前移”了數百公里,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領域和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站建有固定翼飛機冰雪跑道,配備了400噸級內陸運輸車隊設備,能為中山站通往昆侖站、格羅夫山、埃默里冰架區域的考察提供中繼支撐、應急保障及航空地面支撐,還能進行地質、冰川、測繪、大氣(氣象)、地磁、衛星遙感等科學考察工作。
泰山站被網友們戲稱為“降落在冰封世界的UFO”,其外形酷似一個大紅燈籠。獨特的圓環形外表、疊型結構和高架設計,是為了適應南極大陸的氣候。這里冬季經常刮起8~10級大風,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泰山站視野開闊,而且能減少風阻,避免出現飛雪堆積甚至被冰雪掩埋。
通常,科考站分為常年站、度夏站、無人自動觀測站。其中,度夏站只在夏季有科考人員進行考察,站內往往沒有烹飪及洗澡設施,科考人員60天不洗澡是常有的事。但同屬度夏站的泰山站,卻“奢侈”地設置了簡易洗澡裝置,為最大限度減少融雪加熱所需能量,洗澡水可循環5次使用。此外,站內配備了能加熱食物的廚房。由于科考隊員在泰山站工作時南極正處于極晝,站內生活區的客廳還專門設置了可調節光線的LED燈,通過模擬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中晝夜的光線變化,使科考隊員能真切感受到晝夜及四季變化。
第5個科考站:擬選址維多利亞地
2015年,我國將在南極新建一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實際上,我國科考隊員早在2013年就已初步選址南極維多利亞地,并對周圍的地形、地貌、地質、水源地、動植物等進行了考察。
新站位于半島上的平地區域,站址區域與山梁相接處常年積雪,附近有3個常年積水的淡水湖泊,附近海岸還有一個帶狀、約1公里長的阿德利企鵝聚居地?,F場勘測表明,這一區域適合進行冰川學研究,且具備建設冰上機場的條件,可兼顧各種科研需求。
這個科考站的建筑規模為5500平方米,將建設夏季宿舍、應急動力樓、綜合樓、主宿舍樓、動力房、科研樓等。度夏期間可容納80人開展生物生態、地質、冰川等考察,越冬期間可容納30人開展大氣(氣象)、海洋、空間物理、地磁、衛星遙感等科考研究活動。科考站周邊是德國、韓國和意大利的考察站,它距離美國最大的南極科考站麥克默多站也僅有300公里。
第5個科考站建成后,我國擁有的南極科考站數量將超過英國和澳大利亞,僅比美國少一個,成為世界上擁有南極科考站數量第二的國家。這意味著我國南極科考活動的覆蓋范圍及支撐保障能力都將邁上新臺階,躋身世界前列。
迎來極地考察“陸??铡睍r代
在加快科考站建設的同時,我國已完成對“雪龍”號的維修改造,新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項目正有序開展,南極固定翼飛機也已進入購置實施階段,這標志著中國極地考察即將迎來“陸海空”立體發展新時代。
2013年,我國對“雪龍”號極地科考船進行了恢復性維修改造工程,更新了主機、副機等主要設備,取消了重油系統,改用輕油系統,調整了液艙布局并重新校核船舶穩性,并對軸系系統、機艙管系、部分甲板設備和科考、環保設備進行了維修改造。
同樣是在2013年,我國新建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項目在擴充概念設計方案和試驗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目前這一項目已進入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批階段。項目建成后,將與現有的“雪龍”號形成優勢互補、定位明確的極地科學考察姐妹船,從而極大提升我國的極地考察能力。
南極固定翼飛機購置方案也已于2013年通過審批,確定了加裝的科考設備的類型。固定翼飛機購置完成后,將滿足“物資人員運輸、科學考察、應急救援”三大功能需求,在科考儀器方面,我國將通過與國外協作單位的合作,確保固定翼飛機科考平臺的品質。
新建南極考察站、新的破冰船和固定翼飛機……這些新舉措,必將有力促進我國極地考察平臺建設,進一步拓展我國南極考察的領域和范圍,擴大我國在極地科研上的話語權,推動中國極地考察進入“陸??铡毙聲r代。(綜合《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網、國際在線相關報道。 責任編輯/任玉梅)
中國三大南極科考站
最早的科考站長城站 1985年2月20日建成開站的長城站,是我國建立最早的科考站。其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站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全島有9個國家的9個考察站。
長城站建筑總面積達4200平方米,有辦公棟、宿舍棟、科研棟、醫務文體棟、通訊棟以及蔬菜庫、食品庫等各種建筑25座。早在2009年初,長城站衛星網絡通訊系統就已建設成功,使科考數據實現了實時傳輸。站內夏季可容納約60人考察,冬季可供約20人考察。全年可開展氣象學、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學、地磁和地震等項目的常規觀測。夏季時,除常規觀測外,還可進行地質學、地貌學、地球物理學、冰川學、生物學、環境科學、人體醫學和海洋科學等的科考工作。1986年9月起,長城站氣象站作為南極地區32個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國際氣象監視網。
可進行外科小手術的中山站 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1月26日,是我國在東南極洲的第1座常年科考站,其西南面距艾默里冰架和查爾斯王子山脈幾百公里,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周邊有澳大利亞的勞基地站和俄羅斯的進步站。
經數次擴建,中山站建筑面積已達5800平方米,有各種建筑15座,站內生活設施齊全,全自動冷熱水供水系統全年可不間斷提供不低于400℃的衛浴熱水。值得一提的是,站上的醫務室配備了無影燈、多功能手術臺等,可進行一般性外科小手術。通訊室安裝了單邊帶發射機、全波段收訊機以及海事衛星終端設備,不僅保障了中山站與北京的通訊聯絡,也可開展全球范圍內的文字、圖片傳輸和電話業務。
與長城站一樣,中山站也建有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發電機還裝有消煙和減噪聲設備,可減少發電機的廢氣排放,降低大氣污染。
南極海拔最高的昆侖站 昆侖站是我國首個南極內陸度夏考察站,2009年1月27日建成,海拔4087米,是人類在南極地區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昆侖站地處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是地球上絕佳的天文臺址,非常適合開展冰川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空間物理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中國自主研制的南極巡天望遠鏡就架設在這里,是目前在南極運行的最大口徑光學巡天望遠鏡。2013年,科考隊員首次獲取了巡天望遠鏡的觀測數據——2萬幅圖像。
科考站分內部功能艙與外部保溫層兩部分,其主體建筑由11個工程艙拼接而成。由于此處空氣稀薄,含氧量僅為內陸的60%,昆侖站除宿舍、科學觀測場所、廚房、浴室外,還專門有制氧機房,每個隊員宿舍的床頭都配有供氧終端。(來源:本刊資料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