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華
璀璨奪目的古代詩詞,宛如一股甘甜的清流,滋潤著現代文學寫作的百花園。現今有成就的有影響作家 ,大都得益于古詩詞的藝術營養的滋補。詩歌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學趣味、文學素養的最佳媒體之一。我認為指導學生閱讀古詩詞,應把“寫作指引”放在重要的位置。雖不強求學生像作家那樣把文章寫得詩情畫意,但卻要把古詩詞的閱讀和學生的寫作融匯在一起,指導學生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領悟其內涵,吸取其精華,取意翻新,融詩入文,寫出具有某些特色和一定詩意的文章。方法如下:
一、給學生指出一種閱讀感悟古詩詞意境的方向,指導他們練寫“讀詩文”,做到“傳虛成實”。
做法是:(一)品讀想像,啟發學生在讀詩詞時口述“賞析文”。即在學生讀詩的的過程中,設置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他們領悟式的意象,捕捉詩的美點,“神游瞬間”,想出“三言兩語”,然后擇其一二人口述,最后由教師綜合理順。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全然不講,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只提問:直上青天的“孤煙”是直的,可見景物的單調和大漠的廣闊無邊;映入“長河”的“落日”是圓的,可見景物的壯麗和打磨的平曠。如果把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景物融匯在一起,加上“直”和“圓”這兩個形容詞,你是否想見祖國邊塞雄渾、壯麗、開闊又有點荒涼的景象呢?學生起初搖頭,但“悟”一陣子之后便心領神會,說道:“‘大漠孤煙直”,初讀時覺得沒什么感覺,但仔細想想,好像減了真景。這樣讀、想、品,古詩詞的意境可在學生的腦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積月累,學生可由“口述賞析文”到動筆寫有一定質量的“賞析文”。(二)擴展想像,把古詩人錘煉創造的藝術畫面擴展、補充、描繪出來。如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就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積累,想像補足“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畫面:竹林外綻放著三兩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幾只鴨子在自由地嬉戲。
二、給學生創設一種有利于感興趣的情境氛圍,指導學生依古詩詞的意境進行“構思與形象的再創造”。
為了創設情境,我常常在學生讀詩的過程中,選定“參照文”,讓學生將詩與文比較閱讀,悟出情境。例如:學了古詩詞中的“思鄉詩”之后,a就選定報刊上的“鄉情類”散文和《棗核》,讓學生比較鑒賞,并且,在學生讀詩讀文體會詩文所創設的“情景”的過程中,啟發學生思考:同一景物和主題,古詩詞是怎樣寫的?現代作家是怎樣寫的?如果你寫類似的題材,應該怎樣構思和表達?這樣,就把“古詩詞”“現今散文”我的“寫作指引”一起擺在學生面前,為學生的接收機制創設了一種有利于感興的情境氛圍,學生覺得有“興”可起,有“感”可發,有話可說。常將古詩文和現代散文比較閱讀,體會古詩詞意境的凝練,現代散文意境的開闊,進而構思想文,寫出各具情態的文章。
三、給學生指出“用詩”的具體方法,引導他們“融詩入文”,寫出清新優美的文章。
俗話說:讀詩的目的在于運用。學生如果只讀詩,不會“用詩”,那就只能成為徒有空名的詩呆子,其思維必定不能“開竅”。因此古詩詞閱讀中的綜合運用是讀詩活動中的重要環節。現歸納出以下幾點,供參考:
(一)指導學生引古詩入文中。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后,常喜歡引古詩詞來裝點美化自己的文章。如寫“友情”,常引“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思鄉”,常引“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等。二要把古詩詞放在行文的關鍵之處,使文章得立意升華到新的高度。
(二)啟發學生用古詩詞句做文章題目。(1)以“模式文”引路。“模式文”的來源有二:一是借助學生的發現。部分學生能在課外閱讀時收集一些以古詩詞為文題的文章。如《此時無聲勝有聲》《近水樓臺先得月》《月是故鄉明》等。我把學生收集的文章“為我所用”,既彌補了我的閱讀空白,又因為它來自于學生,更能激起班級閱讀詩文的興趣。二是自己也收集幾篇。如《春江水暖鴨先知》《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等。所有這些文章在“拋給”學生之前,有重點的講解幾篇,以觸動他們的思緒,激起他們模仿創作的熱情。學生說:“這些文章猶如我們讀詩習文路上的珍珠,吸引我們彎腰拾起,進而登堂入室,步入創作的殿堂。”(2)用“比較法”擇題。寫田園風光,我把“美麗的小村”、“小村即景”和“小橋流水人家”等文題教給學生,讓他們決定取舍,明白以古詩詞句命題,其意境的明麗。寫“拒賄”、“清廉”,不用“廉政愛民”作題,而是引導學生取“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唐詩;寫好人好事,不用“校園處處有雷鋒”“雷鋒在我們中間”這類舊題,而是啟發學生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為文題。
(三)引導學生融古詩意入文中。我曾以《魚塘漫步》為題,要交要求學生在寫作時融入一定適量的古詩詞意境于文中。結果發現不少學生寫得很有詩意和特色。其中一篇有這樣的描寫:“我們沿著魚塘漫步,只見那驚起的白鷺繞魚塘低飛一陣之后,又很快地向湖心飛去,魚塘岸邊,栽種著楊柳與桃樹。那嫩綠的楊柳枝在春風中搖擺,那被風卷起的桃花,在魚塘上空飄飛翻卷之后,又落到明鏡般的水面上,仿佛灑向魚塘的紅色雨點——我們正看得入神,忽然,倒映在水里的天光云影,紅花樹影晃動了起來——原來是管魚塘的老伯登舟下魚塘了。”這段文字,學生把“西塞山前白鷺飛”“天光云影共徘徊”等古詩詞的意境熔于一爐。——古詩詞的藝術陶冶,可使學生的文章顯出清新秀麗的色彩。
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于四方”,如果只引導學生死記硬背古詩詞,那還只是一種低層次的閱讀;要使學生的讀詩活動向高層次發展,還得指導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品味、想像、使詩意“滲入”其心田,進而“取意翻新,融詩入文”,寫出新穎獨特的文章。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周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