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第十屆)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于2013年12月17日在美國紐約揭曉。榜單顯示,中國內地入選的品牌共有25個,國家電網(State Grid)位列第67位,比2012年(第72位)排名上升5位。
連續十年發布的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評判依據是品牌的世界影響力,指品牌開拓市場、占領市場并獲得利潤的能力。按照品牌影響力的三項關鍵指標,即市場占有率、品牌忠誠度和全球領導力,世界品牌實驗室對全球8000個知名品牌進行了評分,最終推出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500個品牌。其中,谷歌蟬聯冠軍,蘋果位于亞軍,亞馬遜排名第三。
在2013年中國內地入選的25個品牌中,入圍百強的品牌有CCTV、國家電網、工商銀行、中國移動。

據《人民日報》報道,我國電力行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持續提升,單位火電發電量煙塵排放量降至0.39克/千瓦時,火電二氧化硫排放績效降至2.26克/千瓦時,同時,二氧化碳減排成效顯著,2006~2012年,累計減排二氧化碳35.6億噸。這是2013年12月18日發布的《中國電力減排研究2013》透露的信息。
燃煤電廠排放的細顆粒物是我國灰霾的成因之一。實測表明,燃煤電廠除塵脫硫后排放的煙氣中的顆粒物幾乎全為PM10,且其中PM2.5所占比重較大。對燃煤電廠所排放的一次細顆粒物估算的結果表明,2012年電力行業全年一次細顆粒物排放總量約為80萬噸。另外,燃煤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經反應形成氣溶膠,是二次細顆粒物的重要來源。報告認為,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兩項大氣主要污染物的減排水平進一步提升,將有利于細顆粒物的減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3年12月23日宣布,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決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對電解鋁企業用電實行階梯電價政策,每噸鋁液電解交流電耗越高的,電價逐級提高。此舉將促進電解鋁企業加快技術進步,降低能源消耗。
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出臺的《關于電解鋁企業用電實行階梯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根據電解鋁企業上年用電實際水平,分檔確定電價。鋁液電解交流電耗不高于每噸13700千瓦時的,執行正常的電價;高于每噸13700千瓦時但不高于13800千瓦時的,電價每千瓦時加價0.02元;高于每噸13800千瓦時的,電價每千瓦時加價0.08元。
同時,通知要求各地規范電解鋁企業與發電企業電力直接交易行為。鋁液電解交流電耗高于每噸13700千瓦時或未完成節能考核目標的,不得與電力企業進行電力直接交易;不高于每噸13350千瓦時的,省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優先支持其參與電力直接交易。
《河南日報》2013年12月6日報道,商丘近日發現一個特大煤田。省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張興遼表示,這是迄今為止該省發現的最大煤田,相當于3個多平頂山煤田。
報道顯示,這條“烏龍”蘊含著煤炭資源230億噸,目前除了胡襄勘察區部分礦區外,其他還不具備開發條件,隨著礦業技術進步,這里將會成為開發的重點。
我們面臨一個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任何控制和權威都失去了意義。我們寧可死在改革的路上,也不死在成功的基因里。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說
我不過問他任何投資計劃,就準備一些錢,讓他自己干5年,上20次當。看看能不能成。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談教育兒子王思聰的方式
入冬以來,持續困擾全國多地的霧霾,成了全民熱議的焦點。中國工程院鐘南山先生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大氣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離,但是大氣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的確,沒有人在這種環境下還可以做到自強不“吸”,呼吸本身不能殺死人,但污染嚴重的空氣有時可以。
目前,中國已成為在全球市場內首屈一指的汽車消費大國,繼美國之后加速成為第二個“車輪上的國家”。眾所周知,機動車尾氣排放是造成連綿霧霾的“罪魁禍首”,實驗顯示,同樣行駛1萬公里,125摩托車排放575公斤二氧化碳;即使0.8排量的家庭轎車耗油900升,就相當于排放2070公斤二氧化碳。相比之下,電動車僅僅排放96公斤二氧化碳,遠低于前兩者。可見,調整民眾“以車代步”的出行結構,絕對勢在必行。
自行車太累、摩托車太危險、汽車太貴、公交又太擠,而電動車因其綠色環保,幾乎成為綠色出行的不二之選。它不僅使用過程綠色環保,而且“晚上充電、白天使用”的模式對國家電網亦有“削峰填谷”的作用,這無疑節約了日漸寶貴的電力資源。平民電動車價格親民,普及門檻低,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的中長期戰略。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作為少數具有完整知識產權行業的電動車,能成為國家新能源產業的一支生力軍。
2013年11月29日上午,山東省廣饒縣居民劉興亮收到一件散發著異味的快遞,當晚10點多,他在醫院永遠閉上了雙眼。在此前后,兩位山東其他地方的網購客和7名快遞員也先后染病入院。2013年12月20日下午,山東省通報了這起惡性事件相關情況。圓通快遞武漢收件公司由于收寄驗視不規范,將被依法吊銷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21日上午,圓通快遞在微博致歉。
從野蠻分揀到販賣信息,從龜速快遞到奪命快遞……這兩年,中國快遞業確實疏漏百出,值得反省。隔靴搔癢的追問不如理性反思,有人說是加盟門檻太低,有人說是相關立法滯后,但從奪命快遞事件本身而言,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恐怕還是制度與監管沒有唱好雙簧戲。
因噎廢食固然得不償失,疏于監管更會徒留后患。就事論事地查出一兩家“不聽話”的站點容易,但如何將既有規范落到實處、制度設計又能真正跟上電商與物流發展的現實,這恐怕還要更多扎實給力的作為。出事兒固然不好,眼下要做的,恐怕不是收錢、不是關門、不是棒殺,而是在整治的基礎上厘清權責、理性引導。制度能落到實處,防范才不至于淪為空談。
近來接連發生多起疑似嬰兒接種乙肝疫苗致死事件,將疫苗生產公司和監管部門推向了風口浪尖,而因致死嬰兒尸檢報告尚未完成,又讓一系列事件變得迷霧重重。記者調查發現,“偶合死亡”背后本身便存在嬰兒是否需要在出生24小時之內便要接種乙肝疫苗的爭議。
平心而論,這些嬰兒死亡事件,究竟是“偶合死亡”,還是由疫苗接種所致,當然要徹查,對于“疫苗受害者”,也該有相應的救助機制。但若因此否定預防接種,甚至認為不接種疫苗更安全,或是因小概率的風險而放棄預防接種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整體健康收益,卻矯枉過正。
在這方面,并非沒有教訓。1974年,英國媒體報道接種白百破疫苗后發生36起嚴重神經系統反應,導致接種工作中斷,接種率從81%大幅下降到31%。但隨著疫苗接種率下滑,發病率由之前的十萬分之一上升至十萬分一百到二百,從而形成了百日咳疫情。類似因“抵制疫苗”運動而引發大范圍疫情的案例,在日本、歐洲都曾發生過。
基于此,對于疫苗不良反應,固然需要建立完善的監測體系,并確保不良反應的及時公開,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從而確保疫苗接種的安全風險可控。但假如因為“疫苗有風險”,便簡單地懷疑與抵制疫苗接種,卻極有可能走向歧途,并衍生出更高的公共衛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