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_劉韶林 張 鵬 夏大偉
國家電網公司在組織管控層面開展的“三集五大”體系建設,以集約化、扁平化、專業化為方向,實現了電網企業從粗放經營、松散管理到集團化運作的轉變。“三集五大”體系所構建起的專業化管理,主要體現的是一種縱向的管理,能夠實現縱向管理的專、精、深,為了充分發揮支撐機構作用,從專業技術管理層面助力“五大”各部門的橫向協同,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認真研究公司管理需求,深入挖掘內部資源潛力,建設技術保障平臺,形成了閉環式矩陣制專業化(CMP)管理模式,促進了各部門間的高效協同,增強了公司整體統籌能力。
CMP管理包含縱向“五大”專業管理、橫向保障平臺技術支撐及縱、橫協同的項目管理三大系統。該管理模式在縱向專業條塊上進一步體現專業管理的功能,在橫向業務價值鏈上推廣應用項目管理的方式,在內容結構安排上充分體現企業價值鏈管理、企業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理論及專業技術支撐“PDCA”閉環管理思想。

圖1 CMP管理示意圖

圖2 技術保障平臺示意圖
技術保障平臺是實施閉環式矩陣制專業化管理的基礎,電科院圍繞電網核心價值鏈運營的重要環節,結合河南電網發展需求,構建了電力系統運行與安全防御、電網節能降損技術管理、電網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電網設備狀態監測分析及評估、供電可靠性評估及提升、配電網智能化運行技術、電能質量、電力氣象監測與預警等技術保障平臺(圖2所示)。通過量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統建設及運營,對跨專業、可量化的綜合性專業管理指標進行監測和分析,提升部門協同力,使技術實力有效轉化為生產支撐與保障能力。
經過不斷的努力,目前,保障平臺基本理順了相關工作流程(圖3),在各自專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各專業部門向技術保障平臺提出指標支撐要求,技術保障平臺反饋監測結果,并提供分析結論及改進建議;各專業部門根據技術保障平臺提供的分析結論及改進建議,組織實施改進措施,并及時通報技術保障平臺,在確認實施改進措施后,技術保障平臺將最新的指標監測結果再次反饋給各專業部門。

圖3 技術保障平臺工作流程示意圖
以電網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技術保障平臺為例,該平臺通過信息系統分析電網設備規劃設計、采購建設、運維檢修及技改報廢等生產過程中評估指標(SEC)的主要特點、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為全壽命周期管理提供決策基礎,實現電網設備安全、效能以及全壽命周期成本三個維度最優化結合。
在線路專業工作中,該技術保障平臺通過線路相間間隔棒研究,建議重點對500千伏線路有針對性地加裝相間間隔棒。未加裝前河南電網2009~2010年期間發生了39基鐵塔受損、線路斷線故障,同期發生117條線路跳閘事件,故障處置成本高達1950余萬元。通過采取這項技術措施,2011年至今,加裝過相間間隔棒的500千伏線路未發生過舞動跳閘和鐵塔損壞事故,極大地降低了故障處置成本,有效地提高了電網安全性,提升了河南電網全壽命周期管理工作水平。
專業技術指標是實施CMP管理的切入點,電科院以國家電網公司《頂層設計方案》所構建的指標體系為藍本,以電網核心價值鏈為主線,以強化技術指標管理、增進跨部門協同、增強電網技術支撐作用為目的,從各技術保障平臺中梳理出適合進行CMP管理的一類技術指標350個,新增技術指標5個(如表1所示)。
專業技術指標梳理原則如下:
一是跨部門的:橫跨五大業務流和電力經營價值鏈的技術類指標,此指標管理能夠對電網的經營管理提供科學技術的支撐;
二是可閉環管理的:該指標可以進入績效指標監測管理流程,能夠與各專業部門有良好的銜接,促進或實現閉環管理;
三是有綜合分析價值的:該指標具備綜合分析價值,能夠促進或實現跨部門協同,可以提供改進或者提升建議。

表1 技術保障平臺涉及技術指標分布表
以電力系統運行安全防御技術保障平臺(圖4)為例,該平臺創新了大電網安全風險評估預警技術,量化出電網風險I、II、III、IV、V、VI六個級別的技術指標值,并連續在2011年、2012年、2013年開展了“年度電網風險量化評估”,其中2013年的評估報告中共梳理出154處風險,無I級風險,II級風險2個、III級風險21個、IV級風險22個、V級風險48個、VI級風險61個。III級以上風險中涉及9座500千伏重要變電站(倉頡變、祥符變、花都變、周口變、香山變、白河變、群英變、嵖岈變、浉河變),10座重要發電廠(開封火電廠、龍崗電廠、蓮城電廠、姚孟電廠、鴨河電廠、致遠電廠、樂潤電廠、駿龍熱電、隆達電廠、華豫電廠)。
以量化技術指標為抓手,該平臺逐步完善了河南電網安全風險評價體系(圖5),即通過先進的仿真技術手段,應用規范、動態、系統的方法對電網危害事件及因素分析,識別和梳理電網風險,量化評估電網風險的危害程度,確定風險等級,配合做好風險預警發布,研究和指導有關風險防控技術措施,實現電網安全風險方法、管理兩大體系和風險辨識、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預警發布四階段的有機統一和閉環管理,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技術保障。

圖4 河南電網安全穩定自動診斷系統圖

圖5 電網風險評價體系圖

圖6 配網運行監測系統示意圖
為確保實現支撐效果,充分發揮技術保障平臺作用,電科院在實施CMP管理過程中,按照PDCA過程控制機制,實施建議、執行、監督、評估的閉環管理,把目標按時間階段及研發過程進行分解,在考核指標和方式上,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安排。在此基礎上,通過定期報告、定期評審驗收,實行過程控制,對執行的建議方案的實施狀況進行監督和評估,通過最終的運行效益和技術效益來體現效果控制,從而保證專業化管理的科學性。
以配電網運行狀態及供電可靠性信息實時監測系統為例(圖6所示),該系統包含配變負荷管理、線路負荷管理、供電質量管理、可靠性分析、告警監測五大功能。可以協助運營監控中心實時監測全省50517臺公用配變、3304條公用配電線路的運行信息,對配變及線路的負載水平、功率因數、三相不平衡度等進行分區段日監控、周總結,并分類建立設備評價分析檔案,向運維檢修部提交各類分析評價報告以及預控措施,直接向各地市供電公司發布預警信息,并將整改處理情況及時反饋至運維檢修部。
2013年度夏期間,系統實行“監測—預警—跟蹤”閉環管理制度,共發布配電設備重過載預警信息7902條,跟蹤各供電公司通過建設改造、負荷調整、配變輪換、有序用電等措施解決過載配變1096臺、重載配變3651臺、重載線路159條,治理配變三相不平衡1887臺,向運維檢修部提交日監控總結80份,階段性分析報告3份,強力支撐配網迎峰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