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武 李德梅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1],是糖尿病重要的致殘因素[2]。DPN臨床上通常表現為對稱性,下肢重于上肢,緩慢進展,先出現感覺神經病變,后期出現運動神經病變,且隨著病程延長、病情進展可逐漸出現肢體疼痛或感覺缺失、難治性潰瘍,或并發感染以及創口不愈合等,最終可能導致截肢[3];電生理檢查可早期發現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4]。目前DPN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探明,故尚無特效治療。我科選用羥苯磺酸鈣治療中、重度DPN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門診就診的68例老年DPN患者,按就診時間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對照組各34例。
1.2 納入標準 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標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檢查示傳導減慢;Toronto臨床評分系統(TCSS)評分≥9分的中、重度DPN患者;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需同時滿足以上4方面。
1.3 TCSS評分[1]于2001年由 Perkins及 Bril等提出,包括神經反射評分、神經癥狀評分、感覺功能檢查評分3部分,總分19分。2002年他們提出了該評分的 DPN分級標準[5]:0~5分者為不存在DPN,6~8分者為輕度,9~11分者為中度,12~19分者為重度。
1.4 給藥方法 所有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均接受常規控制血糖治療(包括糖尿病教育、飲食及運動、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等),使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9.0 mmol/L。在此基礎上進行相同方案的抗血小板、調脂治療及口服維生素B1、甲鈷胺(江蘇揚子江藥業,商品名:奇信)改善周圍神經細胞代謝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服羥苯磺酸鈣(西安利君制藥,商品名:多貝斯)50 mg/次,3次/d。2組療程均為12周。
1.5 數據采集 治療前后均由一名固定在門診工作的主治醫師對各患者進行TCSS評分;由十堰市人民醫院神經肌電圖室完成右下肢腓總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檢測,儀器為丹麥維迪公司生產的Keypoint4型肌電圖誘發電位儀。
1.6 療效判定標準 目前DPN治療效果無明確的統一的標準,本研究觀察治療前后TCSS評分、神經傳導速度指標的變化情況,用以判斷療效。
1.7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13.0軟件行統計分析。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的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2組間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n=34)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n=34)
?
2.2 治療前后2組TCSS評分及右下肢腓總神經SCV比較 治療前、后2組TCSS評分見表2,SCV見表3。治療前2組TCSS評分及SCV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12周后2組TCSS評分及SCV均明顯改善(P<0.05或P<0.01),但治療組治療后以上2個指標改善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TCSS評分(±s,分,n=34)

表2 2組治療前后TCSS評分(±s,分,n=34)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 <0.05
?
表3 2組治療前后右下肢腓總神經SCV(±s,m/s,n=34)

表3 2組治療前后右下肢腓總神經SCV(±s,m/s,n=34)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
2.3 藥物不良反應 2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均未因不良反應或其他原因中斷治療。
藥理作用研究表明,羥苯磺酸鈣為毛細血管保護劑,可減少血管活性物質(組胺、5-羥色胺、透明質酸酶、緩激肽、前列腺素)的合成或抑制其作用,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同時減少血管內皮的損傷、改善基底膜膠原的生成以及基底膜的增厚;抑制紅細胞中的山梨醇形成從而改善紅細胞內山梨醇增多引起的功能障礙,并改善血紅蛋白的柔韌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及釋放,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功能,降低血栓發生概率;糾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改善紅細胞的高聚性,降低纖維蛋白原水平的同時激活纖維蛋白酶的活性,從而改善血液黏稠性,改善血流狀態;抑制巨噬細胞活化因子的作用[6]。基于上述藥理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微血管病的治療,如糖尿病性及非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靜脈曲張綜合征以及微循環障礙伴有靜脈功能不全等,而對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主要用于視網膜病變及腎小球病變。
現有研究表明DPN發生發展主要與高血糖引起的代謝異常、血管損傷、氧化應激、神經營養障礙、免疫異常及遺傳等因素有關[1],是以上各因素綜合所致。早期以代謝異常為主,后期血管因素作用較大。糖尿病早期即出現微血管功能障礙,進而導致神經元及神經髓鞘細胞腫脹、變性、壞死,神經纖維脫髓鞘和軸突變性,最終導致DPN發生。糖尿病患者組織病理學表現為神經纖維間的毛細血管量減少,糖基化蛋白沉積,血管基底膜增厚,內皮細胞腫脹、變性,管腔狹窄,因此導致微血管功能障礙及神經營養障礙,進而引起神經細胞變性壞死。
本研究針對DPN的微血管病變這一重要發病機制,采用毛細血管保護劑羥苯磺酸鈣治療DPN,觀察治療效果。因所有患者均服有維生素B1、甲鈷胺,而該二藥均可改善周圍神經細胞的代謝及修復受損的神經組織,故對照組治療結束后TCSS評分及神經傳導速度有顯著性改善。當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的上述二藥與毛細血管保護劑羥苯磺酸鈣聯用時,起到協同作用,治療組TCSS評分及神經傳導速度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現有研究表明,DPN常以感覺神經受累為主,先出現感覺神經病變,后期出現運動神經病變,故本文選定肢體SCV為觀察指標。結果顯示,羥苯磺酸鈣治療DPN療效確切,且無不良反應,為老年患者DPN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但如果患者經濟狀況等條件允許,可適當延長治療時間、同時監測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或停止治療后定期監測神經傳導速度等,以更好地判斷羥苯磺酸鈣治療DPN的療效及DPN病情。
[1]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49-1052.
[2]谷雪靜,王燕,樊海英.α-硫辛酸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2例療效觀察[J].實用老年醫學,2012,26(1):47-49.
[3]施君,張文川.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1):116-119.
[4]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0-793.
[5]Bril V,Perkins BA.Validation of the 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for diabetic poly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2,25(11):2048-2052.
[6]孫素馨,王宏,孫曉芹.羥苯磺酸鈣的藥理及臨床應用[J].中國醫院醫藥雜志,2003,23(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