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宋彬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引領下,教師幫助學生把握和應用遷移能力是當前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對歷史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尤為重要。本文從“立足于基礎的陳述性知識遷移”和“基于能力和智慧的程序性知識遷移”兩大方面闡述了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運用知識的遷移。提出了歷史教師應該積極去引導學生把習得的知識加以遷移和融會貫通,應該更突出重點、難點,講關鍵、講主干、講方法,從而增加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機會。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 知識遷移理論 運用方法
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引領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但是無論怎樣,幫助學生提高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準確把握和應用遷移能力還是當前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知識的遷移,又稱為學習的遷移,在學生學習歷史過程中必然會應用對歷史知識的遷移。下面筆者就知識遷移理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談幾點看法。
一、什么是知識的遷移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些知識的應用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知識的遷移,也是學習的遷移。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如學生學習了漢語拼音,就能更好地去認字;擅長跳舞的學生學習體操項目會比其他學生更快等。學生學會和掌握了知識的遷移,不僅有利于增加和豐富他們的學習內容,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適應新環境、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關于所要遷移的知識,張大均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學》中,根據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功能不同,把知識分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操作性知識)。見下表:
從上表內容可知,就歷史學科而言,陳述性知識就是指基礎的歷史概念,而程序性知識就是辨別和比較歷史現象和原理的智慧技能。接下來就根據教學實例從這兩個角度探討一下知識遷移的具體應用措施。
二、如何運用知識的遷移
1.立足于基礎的陳述性知識遷移
關于陳述性知識遷移的理論,主要有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賈德的概括化理論和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說理論。根據他們的理論,要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陳述性知識遷移,教師應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科學合理地編排和呈現教材知識體系,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根據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中轉化而來的。好的教材結構能夠簡化知識,促進知識的遷移。因此,教材的呈現順序要合理,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在回憶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出新知識,體現不斷分化和融會貫通的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3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把教材進行再編排后呈現給學生,再編排后的目錄如下: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第七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根據中國和世界的不同發展階段一步步地加以深入,一環緊扣一環,教材知識的邏輯結構清晰,學生的知識遷移也更為方便和迅速。
(2)教師應該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概括水平
根據賈德的概括化理論,學生一旦掌握了有關的知識原理并加以概括化,就很容易產生廣泛的遷移。因此,教師要重視歷史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并采取多種教學措施,幫助學生學會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水平。與此同時,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復習和練習,以達到熟練記憶和運用的目的。
(3)教師應該注意學習材料的共通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根據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說理論,兩種學習之間要產生遷移,關鍵在于發現它們之間的共通性或相似性。這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而要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教師應該給學生創設適當的機會,使學生形成歸納思維,從而善于發現歷史事件的共通性,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19世紀末康梁維新變法思想的時候,教師會講到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分析出現這一特點的原因:維新派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借孔子的思想來宣傳維新變法。原因是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導致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講到這里的時候,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聯想近代西方思想解放過程中的相似事件——文藝復興的相關內容,它們確實有很多共同之處,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比較,學生對這兩個知識點就會掌握得更透徹、更明白。
2.基于能力和智慧的程序性知識遷移
(1)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形成條件化知識,從而掌握產生式規則
我們可以通過這樣一條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條件化知識:進行產生式樣例學習,即建立一套通向問題解決的解題程序。學生通過學習或閱讀樣例,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條件,并且根據條件采取行動,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產生式系統。比如,在學習歷史必修3第一單元第一課“百家爭鳴”的時候,學生要分析這一局面產生的背景,在這里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以提示和點撥,得出“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這一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客觀反映”的結論,這就是樣例。那么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觸類旁通,如后面分析明清之際啟蒙思想產生的背景、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形成的背景、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發展的背景等的時候,學生就可以把一些無關的信息排除在知覺范圍之外,從而減輕認知的負擔,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認知和概括能力,最終掌握分析和解題的規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促進產生式知識的自動化,從而能夠熟練地解決問題
在學生學會和掌握條件化知識后,我們還必須通過訓練才能實現他們產生式知識的自動化,從而讓知識變成一種心智技能。通過各種各樣的練習,使學生對已形成的規則異常的熟悉,可以看到題目即不假思索,立即做出相應的操作,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解題效率。
(3)教師應該加強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使學生的智慧內化
很多學者通過研究發現,語言活動能體現人們的內在思維水平,可以減少思維的盲目性,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和知識遷移水平。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民主的課堂環境,如可以讓學生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爭論、辯論等。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智慧活動得以內化,促進其提高思維水平。
三、結語
雖然課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我們高中歷史的教學現狀還是學生“習得了知識,沒有習得技能”,學生只能背誦一些概念,卻不會使用。要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教師就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把習得的知識加以遷移和融會貫通,教師在上課時應該突出重點、難點,講關鍵、講主干、講方法,從而增加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岳淑泉.談知識遷移與教學[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
[2]郭福華.歷史比較教學論略[J].歷史教學,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