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擁有權力的黨員領導干部,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力必須為人民服務。本文著重從三方面闡述了黨員領導干部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民心這桿秤,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權力觀,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關鍵詞:領導干部;民心;權力觀
個人權力是指支配和調動社會資源的一種力量,由組織或團體通過一定的方式授予,通過被授予人在實踐過程中的思想和行為來體現;權力觀則是指被授予人對自己手中權力的一種認識,是在行使權力過程中關于行為準則的內心把握。作為黨員領導干部,需要時刻清醒地認識到手中的權力來自于人民,也只能為人民而行使,正所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因為如此,權力行使的功過是非,只能由人民來評價,只能用民心來衡量。簡而言之,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
縱觀歷史長河,涌現出很多大公無私、為人民利益奮斗而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古代有胸懷天下完成統一大業、保一方百姓不受欺凌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現代有心系百姓疾苦、為百姓安居樂業不懈努力的好干部孔繁森。當然,歷史上亦不乏那些背棄人民利益而身敗名裂的渣滓敗類,如臭名昭著的大漢奸汪精衛。不難看出,誰為官時把人民裝在心里,他就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自然深受人民的擁戴。而那些在為官時視百姓如草芥、只顧一己私利、不問民心向背的人,最終也只會被歷史和人民所唾棄。這也印證了中國那句古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民心樸實無華,民心擲地有聲;民心是一桿秤,民心是一面鏡。衡量領導干部行使權力水準的,歸根結底就是民心,正如歌中所唱“民心是桿秤,百姓是那定盤的星”。在現實工作中,領導干部一定要嚴格要求,把握好民心這桿秤,勇于用是否合民心、順民意、解民憂來衡量其行使權力的準則,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權力觀,并在實際工作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
一、把清正廉潔、一身正氣“服民心”作為自己的基本要求,力求“權為民所用”。
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的推進,黨員干部隊伍中出現了一些像陳良宇、劉志軍這樣經不起誘惑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腐敗分子,讓人民憤怒,讓百姓不齒。我們也發現一些干部,在感覺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同時,就把自己擺上高高的位置,仿佛自己就是為官的楷模了。我們要十分清醒地認識到,不貪不占并非為官的全部,更不是為官的唯一追求,而是我們身為民官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素質,是可以繼續為官、行使權力的必要條件。也只有這樣,才表明干部的權力是為民的,不是為己的,不是為私的,才具備了進一步行使權力、開展工作的基礎。
古語有云:“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意思就是說,為官之道,除了廉潔,還要公正、公平。我們深知,百姓心中有一桿秤,凡事都要稱一稱,如果我們行使權力的結果是公正公平的,則百姓心中敞亮舒坦,豎起拇指緊跟向前走,否則就會疑惑甚至拒絕,于是矛盾、爭斗、上訪甚至鬧事的情況都出現了,這些都是典型的民不服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2014年,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副部級以上干部逮捕、審查了20多個。從表面上看,這些人是因為貪腐,歸根結底是濫用了人民給予的權力,把黨和人民給予的權力變成了為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這些都警醒我們,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要“公”字當頭,“正”字當心,把公正行事,以服民心作為自己的基本要求。
二、把身體力行,關心疾苦“貼民心”作為自己的基本義務,做到“情為民所系”。
一談到黨的好干部,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任長霞、牛玉儒,因為他們是新時期身體力行的典范、關心民眾的楷模。任長霞,河南省公安系統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公安局長,在工作中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她帶領全局民警共破獲各種刑事案件2870多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200余人,有力地維護了登封社會治安和穩定的政治大局。她把群眾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來對待,第一次接訪就接待了124批群眾,一直到晚上11點多。她把自己的心掏給了百姓,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心為民的錚錚鐵骨,感受到的是她那對百姓深厚無比的感情。行動比諾言更響亮,身教比言傳更有效,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只有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才具有最大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才能贏得民心,換來貼心。
牛玉儒,呼和浩特市委書記,自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風深入,注重實效,竭盡全力為群眾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他經常深入到企業、街道、社區、農村牧區等基層一線,深入到下崗職工、困難居民、貧困農牧民之中,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直接解決涉及老百姓利益的實際問題,深受廣大干部群眾的信任和愛戴。住院治療期間,他幾乎每天都通過電話詢問、指導和督促重點工程的進展情況,還帶病兩次考察城市建設和開發區的工作。他頭腦中想的,都是人民的利益,心里面裝的,都是百姓的事情,身體力行做的,都是合民意、解民憂的范本,人心都是肉長的,這樣的領導干部,怎能不贏得人民的心?怎能不合百姓的意?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做這些事情的機會,但只要我們認真去想,真心去做,總能找到為民解憂的事情。
情為民所系,貴在有真情實意。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去關注那些生活困難的群眾,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找出路多雪中送炭。當我們用冰箱和微波爐解決公交司機吃飯問題的時候,當我們派出工程隊為貧困職工修繕漏水房屋的時候,當我們為老城區職工宿舍解決用電負荷問題的時候,看到的不也是職工的笑臉和信任、感激的目光嗎?這是用多少說教都換不來的,用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只能用心去換,這個時候,我們感覺到的是一名共產黨員領導干部的無限光榮。
三、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得民心”作為自己的基本責任,爭取“利為民所謀”。
俗語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番薯。”講的是當官的人要為民做主,為民謀利。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原是對古代那些封疆大吏、地方要員而言的,用到每一個領導干部身上,似乎不太貼切。然而,透過這些千古流傳下來的質樸語言,去探究深層次但又是最基本的東西,我們感受到的是,每一名領導干部,不論職務大小、官階高低,遠至帝王、近至縣令,上至總經理、下至小組長,都離不開必須為民謀利才能深得民心這個基本規律。
西漢時期的文帝、景帝就是一個典型,在位期間,他們勵精圖治,休養生息,重農親耕,力行節儉,而且始終如一地堅持多年,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國泰民安的富足景象,《資治通鑒》中生動地描繪這樣一幅畫卷:“國家太平無事,百姓富裕,糧食充足,騾馬成群,庫里貨物堆積如山,府里穿錢之繩腐爛……人人自愛以犯法為恥,以行義為先,以愧辱為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帝景帝這種為民所想,為民謀利的思想和政策,不僅贏得了當時百姓的高度愛戴,也贏得了后人的高度評價,正所謂“功過是非,留待后人說”。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也不乏為地方經濟發展鞠躬盡瘁,為百姓富足做出杰出貢獻的地方官員、著名企業家,他們雖然為官方法不同,所獲成績各異,但在這些不同表面的背后,有著一個共同的本質特征,那就是他們在對待權力,行使權力的過程中,都能夠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堅持改革,把發展經濟,富民強國作為自己的基本責任,并身體力行,帶領群眾、職工走出了一條致富的金光大道。他們這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求真務實精神,贏得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心,既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今后行使權力的方向標。
實際上,如果我們每個領導干部都有清正廉潔、一身正氣的傲骨,都有身體力行、關心百姓疾苦的精神,都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感,那么我們的中國共產黨就真正成為一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政黨,就是一個“得民心,順民意”的政黨。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的根本所在。
作者簡介:李在生,男,研究生,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經營戰略、組織發展方向、組織管理目標、機構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經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