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春艷
摘 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做到發展為了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習貫徹落實我黨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推動經濟文化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必須把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作為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著力點,增強群眾觀念,拓寬服務渠道,不斷擴大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在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群眾路線;宣傳思想文化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落實到人民群眾中去,才能夠充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和效應,才會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最終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要樹立“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的理念和思路,著力于熟記小哲理、講清小道理、解決小問題、開展小活動、做好小事情、宣傳小人物,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落到基層、扎根實處。 一是要努力擴大群眾的覆蓋面。 結合基層黨的組織建設,做到黨的組織建設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落實到哪里,努力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二是要大力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 著眼于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引導人,借助心理咨詢室平臺, 發揮心理咨詢師的作用, 積極疏導人的心理壓力,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廣泛宣傳優秀黨員、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弘揚社會正氣。 三是要探索群眾樂于接受的有效方法。 特別要加強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積極開展“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能手”競賽活動,真正做到“沉到底、入人心、見實效”。
二、讓宣傳文化資源更多地向基層、向群眾
宣傳文化工作是我們應當進一步確立覆蓋城鄉、讓宣傳工作城鄉發展均衡、服務更加便捷、運行更加高效有目標。并且加快以基層農村、社區為重點的文化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有效實施,最大程度地為基層群眾就近享受文化生活創造條件。在文化宣傳工作中必然要求把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重心放在基層,構建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和傳播機制。全國各省各地也都有一些文化下鄉活動,通過組織類似的活動,鼓勵廣大藝術工作者走進基層、深入實踐,既鍛煉了隊伍,又產生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理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使命,本質上就是群眾工作,就是為老百姓服務。所以我們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時要按照群眾的需求來設定工作目標,把服務群眾的理念貫穿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1、在理論宣傳教育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2、在思想道德建設上,動員人民群眾廣泛參與道德文明創建,切實弘揚道德風尚,增強精神力量,建設精神家園。堅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推動宣傳文化資源更多地向基層群眾傾斜。3、在精神產品創作上,推出一大批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文藝作品,培育一大批人民群眾喜愛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堅持依靠群眾,服務群眾
在宣傳文化工作時我們應當始終以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表現、自我管理。根據城市、社區、農村、企業、學校等不同情況,積極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群眾便于參與的平臺,注重以百姓身邊的好人好事教育群眾,讓群眾聯系身邊事例談變化、談感受,使群眾在參與中受到鼓舞、受到教育。 應當經常組織深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積極探索群眾參與、群眾實踐的方式和途徑,通過民間設獎、道德點評、道德紅榜、公民道德教育館等有效載體,不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為了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我們還把“種文化”和“送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充分依托和發掘特色文化資源,積極建設具有時代特征、地方特色的集鎮文化、村落文化、廣場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等,推出一大批文化名鎮、文化名村和特色文化活動。我們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不斷完善文化下鄉,持續擴大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文化場所免費開放。讓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享受文化成果的熱情日益高漲。
總之,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堅持群眾路線的方針才能夠順應時代、奮發有為,才能讓文化宣傳工作發揮著積極向上的作用。而一些忽視或者輕視從群眾路線為方針的觀點與作法,是錯誤的,也是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之路相悖而行的。所以要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就必須以群作為主導,讓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人民群眾中去,才能發揮他的有效作用,才能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鄧恒源. 扎實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J]. 云南黨的生活. 2011(08)
[2] 路建平.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J]. 新湘評論. 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