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財務改革的不斷完善,隨著企業對新會計準則的融會貫通,作為財務管理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財務分析制度和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已成為財務改革的重要內容。建立一套科學、操作性強的企業財務預警機制,有效防范、化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財務風險,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財務預警機制;警兆識別;預警應用;排警對策
一、財務預警機制概述
若將企業比作一架飛機,那么,具有捕捉信息、預測、判斷、發出征兆、跟蹤、預防、控制及輔助決策、提供借鑒等功能的財務預警,就是此飛機上的雷達,它的作用就是對企業生產和運營中所遇到的各類風險(內部財務風險—主要來自企業賒銷;外部財務風險—主要來自企業經營)做出早期預測和預警,以有效規避企業財務風險。
那么何謂財務預警機制? 具有預測性、預防性、參照性等特點的企業財務預警機制既是盤活企業財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降低財務風險的關鍵所在,它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
二、警兆識別
(一)外部風險
行業之間的競爭會給企業帶來風險,其競爭程度越高,財務風險越大。行業內部的市場競爭,是另一個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的因素,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產品價格的變動和原料價格的上漲。
(二)經營風險
1、銷售的非預期下跌。銷售量的下降會帶來嚴重的財務問題,尤其是非預期的下降(如惡性競爭.客戶串通作弊等)。
2、交易記錄惡化。
3、管理層人員、董事或財會人員突然或連續變更。如美國安然公司在危機爆發之前的4~5 個月就相繼出現總裁、財務總監辭職的現象。
(三)投資風險
1、過度大規模擴張。如果一家企業同時在許多地方大舉收購其他企業,同時涉足許多不同領域,可能使企業因負擔過重,支付能力下降而破產。一旦擴張業務發展過程中企業未進行嚴密的財務預算與管理,很可能會發生周轉資金不足的現象。
2、存在大量不良資產,且長期未作處理。這表明資產呆滯,營運能力下降,賬面資產和利潤被虛夸,這是財務出現破產風險的征兆。
3、重要子公司無法持續經營并且未作處理。這表明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被虛列,投資收益被虛夸。
(四)籌資風險
1、資不抵債。出現這種情況,意味著企業面臨著被清算償債或進行重組的威脅,很可能要折價變賣資產或對資產價值進行評估,會計報表上的計價標準可能不再使用。
2、過度依賴短期借款。這時企業極易出現籌資受阻,周轉不靈,進而難以償還到期債務或生產經營難以為繼的局面。
3、無法獲得供應商的正常商業信用。出現這種情況,要么是企業償債能力低下,要么是債臺高筑,負債壓力大。
三、財務預警的應用
在實際應用時,企業可以從財務指標和財務報表結構兩方面進行預警:
(一)財務指標預警
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可以通過觀察現金流量、資產負債率、存貨周轉率等關鍵指標的變化,發現企業財務危機的征兆。一般來說財務危機征兆的表現有到期債務本息償付比率小于1、資產負債率大幅上升、流動比率降到150%以下、存貨周轉率大幅度下降、應收賬款周轉率大幅下降。
1、償債能力分析指標。充分利用財務杠桿,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負債的額度和期限必須保持合理的結構才能促進企業的穩健經營,否則可能加大企業還債負擔,增加企業經營風險。很多上市公司因財務負擔過重,無法償還到期債務而引發財務危機。對于債權人(投資者)來講,關注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至關重要。從現金流角度去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更加客觀、科學、合理、可靠。衡量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
(1)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流動負債。該指標說明企業通過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凈流量可以用來償還現時債務的能力。比率越大,說明企業流動性越大,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則說明企業流動性越小,短期償債能力越弱。如果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長期偏低,而償還債務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籌資活動所帶來的現金流入或投資收回的現金流入,企業必將面臨財務危機。
(2)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負債總額,該指標反映企業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償還企業全部債務的能力,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比率越大,表示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表明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弱,國外經驗表明,該比率在0.20 以上的公司財務狀況較好。
2.財務彈性分析指標。所謂財務彈性就是指企業適應經濟環境變化和利用投資機會的能力。這種能力來源于經營現金流量和支付要求之間的比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資需求、承諾支付等。當現金流量超過需要,有剩余的現金,企業適應經濟環境變化的能力就強。財務彈性包括以下幾個指標:
(1)現金股利保障倍數,即:每股營業現金凈流入/ 每股現金股利。該指標表明企業用年度正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凈流量來支付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表明企業支付股利的現金越充足,企業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也就越強,財務狀況良好。
(2)資本購置比率,即: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資本支出。其中,“資本支出”是指公司為購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發生的支出。
3.獲現能力分析指標。通常用經營現金凈流入與投資資本的比值來反映企業獲取現金的能力。獲現能力指標彌補了根據損益表分析公司獲利能力指標的不足,具有鮮明的客觀性,主要包含以下指標:
(1)銷售現金比率,即:經營現金凈流量/ 主營業務收入。該指標反映每元銷售得到的現金多少,既可反映公司生產的商品在市場上的暢銷程度,又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公司管理層的經營能力。該指標的比率越大越好,類似于權責發生制下的主營業務利潤率。
(2)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即:經營現金凈流量/ 普通股股數。該指標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現金股利的能力,公司分派的現金股利若超過該指標比值,說明需要借款分紅,此公司面臨財力危機。
(3)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即:經營現金凈流量/ 全部資產。該指標說明公司全部資產產生現金的能力,該指標比值越大越好,通過與同業平均水平或歷史同期水平比較,可評價上市公司獲取現金能力的強弱和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4.現金流量結構分析指標。現金流量結構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是否正常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及其內部結構三個部分。其中,經營活動流入量/ 經營活動流出量這一比率最為重要。該比率反映了企業靠自身經營活動所獲現金滿足其正常經營活動所需現金的程度。
(二)財務報表預警
企業的各項財務管理活動,經過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歸類匯總,最終形成了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對過去財務管理活動結果的綜合反映。企業財務報表主要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其他輔助報表。企業財務報表雖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通過分析,可以系統評價企業過去財務管理整體效果和變動趨勢,通過預警可以幫助企業把握財務管理發展方向。財務報表能夠反映企業在一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一定時間內的經營成果。
四、財務排警對策
在對財務風險進行防控并對其警情進行測度后,當發現警情或警度已經測定時,為防止警情擴大或爆發,企業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排警對策。這些對策可歸納為:
(一)經營風險的排警
1.拓寬、拓新產品的市場。喪失市場是財務出現風險的開始,因此,扭轉財務的不利局面應從拓寬、拓新產品的市場開始。
2. 尋找漲價原材料的替代品。尋找供應緊張的主要原材料的替代品,可以降低成本,為企業生存帶來一線生機。
3.經營多元化。企業有多種產品,有不同的消費群,即使某種產品虧損,也可以用其他產品的盈利來補償,從而減少企業的經營風險。
(二)投資風險的排警
1.實施資產重組。通過資產重組,優化資產配置,提高資產運營效率,減少投資風險。
2.處置資產。為了償還債務或將呆滯資產變現來解決資金緊張的局面,企業會處置資產。
(三)籌資風險的排警
1.尋找新的抵押和擔保貸款。通過資產的抵押和質押,或尋找相應的擔保,爭取更多的經營資金。
2.售后回租資產。如將辦公用房、交通車輛等出售,然后再向買方租用房產和車輛,因為租金遠遠小于其出售款,可以緩解資金緊張的局面,同時還能滿足生產、經營需要。
3.債務重組。對于無法展期的債務,若到期無力償還,企業可以與債權人達成協議,實施債務重組。
總而言之,企業應當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要有一定的風險意識和超前意識,建立健全財務預警機制,以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和惡化。
參考文獻:
[1]林秀端.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完善構想[J].現代經濟信息,2009,(15).
[2]管亞梅.財務危機的預防與管理[J].財會研究,2000,(10).
[3]李健.新形勢下關于企業財務管理的再思考[J].中國市場,2010,(09).
作者簡介:羅潔(1980.04-),女,四川彭山人,碩士,樂山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