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我國企業得到了發展的好時機。在獲得機遇的同時,企業也面臨著眾多的競爭,且競爭趨勢也日益激烈,因此企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獲取更大市場,占據有利的市場地位,降低經營風險,實現經營效益,是現代企業在內部控制管理中必須要不斷加強完善的方向,尤其是企業審計風險的控制與管理。本文介紹了企業的審計風險的概念,并深入研究了企業審計風險發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規避企業審計風險的方式。
關鍵詞:審計風險;防范;控制
企業的審計風險必須加以重點防范和控制,因為現代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進行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而企業進行審計就是自我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必然需求。由于企業的審計人員在實際的審計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失誤的可能性,從而導致了審計工作中肯定存在一定的審計風險。此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企業經營風險也在不斷加大,從而導致了審計風險的不斷加大。
一、影響審計風險的因素
(一)主觀因素
1、審計人員的素質達不到審計發展的需求。審計人員的素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工作的責任心,另一方面是指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執業水平,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審計人員應該保持高度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審計風險,由于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相當一部分審計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為了個人利益,缺乏謹慎的工作態度和高度責任心,盲目接受委托、未嚴格按照《獨立審計準則》執行公務、擅自縮小審計范圍、簡化審計程序、提供虛假的審計資料或故意放棄對重大問題的追查,導致審計結論的錯誤。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不高是產生審計風險的主要原因,隨著審計工作的發展,對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審計活動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活動,它不僅要求審計人員具有扎實的會計、審計、稅務、法律知識和審計基本技能,還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和相關的政策理論水平。如果審計人員達不到這樣的素質,就很難對會計資料反映的經濟活動作出科學的判斷,審計風險也就在所難免了。但是現有的審計人員主要是財務會計人員轉化而來,綜合素質較低,對于企業的經營業務不能進行有效的風險判定,缺乏對會計信息系統的足夠了解,審計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風險。
2、審計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現代審計是建立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礎之上的抽樣審計,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結合的原則,而這兩點本身就是允許一定審計風險存在為前提的。在抽樣審計中,審計人員往往為了用有限的成本達到較高預期的效益,放棄相當一部分的樣本資料,這就更加大了作出正確審計結論的難度,審計結果存在的誤差就不足為奇。
(二)客觀因素
1、法律環境不斷變化。法律在賦予審計職業專門的鑒證權力的同時,其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審計人員在審計活動中因發生違約、失察等行為而提供了虛假的審計信息,并因此損害了國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2、審計范圍的拓展。審計范圍的擴大遠遠超出了傳統的財務審計,不僅要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運作效率進行研究與評價,而且還要就企業未來持續經營能力作出報告。有關這方面的信息不確定性很大,風險很高,審計人員作出正確的審計結論難度增加。
3、審計責任的擴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增加了審計風險。所謂期望差距是指審計職業界對本身的認識與社會公眾對審計職業界認識上的差距。長期以來,審計職業界一直認為,只要按照審計準則去執行審計業務就是履行了其應盡的職責,并把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區分開來,認為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是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建立健全內部控制,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社會公眾對審計的期望不僅僅是審計人員依據審計準則就被審計單位的財務信息提出審計意見,而且還要求審計人員能夠查出被審計單位的舞弊和錯誤。審計職業界和社會公眾對于審計責任的理解不同產生了期望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對檢查舞弊責任的認識上。
二、企業審計風險的控制及對策
企業審計中風險的形成原因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因此經過審計人員的積極努力,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可以把審計風險控制在一個較低的范圍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控制審計風險:
(一)嚴格遵循審計工作準則
審計人員應嚴格遵循審計規范,來制定嚴密的審計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認真進行審計工作準備,實施中把握審計工作質量。在審計過程中對審計工作各程序進行嚴格控制,做到審計程序合法合規、內容完整、方法恰當。如對企業資產、負債、損益審計,除對企業會計六要素財務上的正常審計外,還需考慮企業的核算體系、生產流程、銷售、倉庫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調查,以確保審計程序和內容上的完整性。
(二)建立各級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配套的質量控制措施,實行工作職能分工和牽制,對審計項目質量實行三級負責制,即主審負責制、復核制、集體審理會議審定制,以有效控制審計過程中容易引起風險的環節。特別要把好審計證據質量關,突出證據的有效性。作為項目主審,需對助審人員的取證材料、底稿進行審核、確認,專職復審人員對審計報告初稿進行復核,審理會議對重大審計事項集體“會診”,確保證據充分有效,必要時可進行二次取證。
(三)選擇正確恰當的審計方法
審計人員要善于選擇科學、嚴謹的審計工作方法,對一些企業內控管理薄弱、資產流動性較強或所有權難以確定、企業經濟狀況不佳、經營業務繁雜等風險高的審計事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適當增加樣本量,擴大審計覆蓋面,運用多種審計方法和靈活的審計手段,進一步提高審計證據的質量。
(四)建立融洽協調的工作關系
實踐經驗說明,只有通過審計多次與被審單位接觸,審計人員放下架子,碰到問題要多協商,建立融洽的工作關系,才能得到被審單位的積極配合,才能了解到實際情況。在審計實施前,要對被審單位全面了解,平時注意收集被審單位經濟動態等有關資料;審計中要多方面聽取情況,詳細詢問,審計簽證時,本著實事求是原則,公平對話;審計結束,及時反饋審計意見,與被審單位對問題進行協商和探討,以征求意見的態度出現。
(五)要區分會計與審計責任
在實施審計中,區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非常重要。如審計人員對被審單位提供的資料,應有資料接收清單,并要求被審單位對其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做出承諾,明確各自承擔的責任。又如被審計單位拒絕、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或拒絕、妨礙檢查,轉移隱匿有關資料、資產,這是被審單位應承擔的責任,審計部門不能替代、減輕或免除被審單位責任。對于上述情況,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應根據《審計法》等有關規定,在審計報告中如實反映有關情況或對報告反映內容進行限制,以避免被轉嫁的審計風險。只有責任分清,才能避免審計中帶來不必要的風險。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在其財務管理中有著較大的影響,是企業能否實現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秩序的重要因素,更是制約企業資金有效運用的關鍵,在審計方法上,可以引進目前最先進的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以風險的分析與控制為出發點,以保證審計質量為前提,統籌運用各測試方法,綜合各種審計證據,以控制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1] 劉偉偉,我國風險管理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企業導報,2009(2):71;
[2]周紅,淺析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9);
[3]許天祥,如何做好內部審計[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4]劉啟春,孫惠琴,陳慧,上市公司內部審計模式的缺陷與重構[J],經濟師,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