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流暢
摘 要:城鎮化過程中的失地老人贍養案件糾紛所反映出的是養老服務體系域養老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這一部分特殊人群與城市老年人和農村老年人都不一樣,具有其特殊的屬性和特點,對于其法律制度的研究應從理論價值進行剖析,分析包括文化、補貼等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
關鍵詞:失地老年人;贍養糾紛;原因分析
一、城鎮化贍養糾紛研究的理論價值
近年來,城鎮化建設在我省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使得遼寧省的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但是,在這過程中,一些失地老人的贍養問題也成為城鎮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第一,解決失地農民被贍養群體的妥善安置問題。農民的生產結構主要分為三種,以土地為主的種植業、具有經濟鏈條和企業性質的農村品加工業、流動到城市打工的服務業,而城鎮化將第一種生產結構打破,農民市民化,農村勞動力也從依靠土地而轉變為工廠勞作,但是,農村的老年人由于年齡和生理上的原因,不能成為工廠工人,這使得這城鎮化之前以土地為主生活的老年人處于無業狀態,成為必須贍養的對象,如何妥善安置這些老人,成為城鎮化研究中的重點問題。
第二,解決跨區域子女贍養問題。城鎮化使得部分人口,尤其是青年勞動力流入城市,這使得老年人的固著性和子女的流動性之間產生了非常激烈的矛盾,異地贍養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子女的贍養費不及時或拖欠,在有地的情況下,這類矛盾可以被土地的種植等加以緩解,但城鎮化中,老年人的失地使這一矛盾的緩解路徑堵塞,致使法院審理贍養案件中此類案件的迅速攀升,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可以緩解這一問題。
第三,確立農村贍養法律制度和立法原則。我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法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其余的均為政策性的規定,其隨意性較大,唯一相對穩定的既是農村的1:4:1補貼政策,但是在很多偏遠的、落后的鄉鎮,集體的補貼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農民們參保的積極性也不高,這使得法律規定下來的保障存在大量的空白。
二、城鎮化贍養糾紛的原因分析
第一,城鎮化過程中贍養糾紛案件增多的多元因素。城鎮化使得贍養糾紛案件增多,但案發原因與農村贍養糾紛和城市贍養糾紛都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多元的,既有城鎮化過程中倫理價值的因素,又有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有經濟、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是較為復雜的根源分析。厘清這些元素的內在聯系和權重,對于法律規則的構架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流動性與固著性理論矛盾的剖析。對于子女流動和老人固著現象的贍養矛盾進行分析論證,至今,我省空巢老人增加了40多萬,總數達到了300多萬,其中,城鎮化過程中的這種現象尤為嚴重,這實際上是流動性與固著性的悖論,應從法理的價值屬性來對其進行研究,厘清習慣法和法的現代價值之間的共通性,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
第三,針對這部分老年人贍養的政策和法律的調整建議。老年人群體是比較特殊的群體,尤其是城鎮化過程中的失地老人的養老問題,僅僅靠福利性的保障是極其不穩定的,容易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只有確立了法規,將這一部分群體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護,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應打破1:4:1的補貼制度,立法確立新的補貼標準,對于新提出的“以房養老”的法律政策如何貫徹到這一群體進行分析論證,確立類社區養老新規則,對“常回家看看”條款的具體條款的制定進行立法構架,確立這一群體的立法原則。
現在的研究重點就在于能否將理論轉化為立法精神或原則,設計具體的法律制度和條文,而城鎮化過程中的失地老人又是比較特殊的群體,普適性的養老法律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如何依據調研與法學理論對法律的缺失部分進行處理是課題的重點,其中重點中的重點是對于養老補貼、類社區養老、子女養老預留金等制度的立法設計,這一部分的研究將有助于這一群體贍養糾紛減少和老年人權益的更好保護。
在立法設計的時候,如何將農村特殊文化和特殊的法律觀念融入制度設計中去,使其真真正正達到較好的法律效果。由農村的文化和城市文化有著根本上的區別,如果不處理好習慣法、鄉土正義等在法律制度中的影響,所設計的法律制度就無法在市民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也打不到立法目的,這一部分的研究需要長時期、系統化的調研和論證。
城鎮化在遼寧省仍然在進行當中,失地老人和“空巢老人”的贍養問題本身就是社會前沿熱點問題,而這一部分的法律卻相對缺失,新補償標準設計、子女預留金制度、“以房養老”的農村試行辦法的構架等制度設計有利于解決贍養案件的糾紛,使老年人老有所依。
參考文獻:
[1]吳敏:《給予需求與供給視角的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年。
[2]趙青航:《民辦非企業單位法律制度研究——以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現狀為素材》,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