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祥健
摘 要:生態旅游是公眾關注的一項朝陽產業,它所倡導的綠色休閑方式和理念,逐漸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因此,如何在自然保護區內舞好生態旅游這把雙刃劍,事關自然保護區的資源保護和健康發展,是我們必須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4-0112-02
1 生態旅游的定義
目前世界上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各式各樣,瓦倫丁對生態旅游的解釋:“生態旅游是具有可持續性的自然旅游方式,它以相對未被侵擾的自然區域為基礎,其活動不破壞環境,不會導致自然環境退化,并直接促進保護區的持續保護和管理,而且遵循合理的管理方式”。萬大偉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的、負責任的旅游方式,即培養旅游者對自然、環境、當地文化和生活智慧欣賞、保護的意識,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學習性、教育性、探索性和永續發展性。生態旅游特別強調對旅游目的地的環境監測評估,強調在資源保護與發展之間的平衡”。
2 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
2.1 發展生態旅游的正面影響
2.1.1 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發揮社會效益
自然保護區不僅要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還應努力實現其社會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社會效益。通過開展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享受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機會和場所,為國民素質和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作出重要貢獻。
2.1.2 有利于自然保護區與社區的共同發展
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保存較好的地方,其經濟發展可能因自然和文化保護而受到影響。吸收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活動,可以為社區居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增長點,促進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同時,社區將增加對質量保護的認同和支持,使自然保護區和社區不僅在經濟方面,而且在生態和社會方面都能獲得發展。
2.1.3 增加收入的一種途徑
自然保護區建設屬于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應當由政府提供經費。但是,由于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國家財力有限,提供給自然保護區的經費遠不能滿足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需要。在保護區實驗區內有限度地開展生態旅游,不僅可以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還可以通過景觀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為保護區提供一定的經濟收入,以彌補政府資金投入的不足。
2.2 發展生態旅游的負面影響
2.2.1 影響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
自然保護區作為自然的生態系統,有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功能、能流和物流,系統內部形成了自身的生態平衡。如果外來因素(人、物等)的影響在一定程度范圍(閾值)以內,而且以一定的方式進入,系統本身可以消化這些影響,進行自我修復,重新達到新的動態平衡;但一旦超過閾值,即自然保護區水質、大氣質量、土壤、植被、野生動植物、地質等生態要素對旅游及其相關活動的承受能力,系統本身將無法達到新的平衡,整個系統將出現不可挽回的逆向發展,并反過來影響生態旅游活動的正常運行。
2.2.2 對保護區產生不可避免的污染
生態旅游配套設施的建造和旅游者的活動,不僅會產生建筑材料固廢物、廢水、廢氣、噪聲等污染,甚至會帶來外來物種,給保護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
2.2.3 對保護區依法管理產生新的挑戰
自然保護區往往是貧困落后的地區,當地政府對經濟增長的期望是巨大的,因為長期以來經濟增長率是考核干部政績的主要指標。因此,對經濟增長的渴求往往會使當地政府忽略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2.2.4 對保護區所在地的社會文化環境帶來沖擊
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旅游者,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生活習慣等是不同的。隨著生態旅游的不斷發展,勢必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尤其對社區青少年一代影響更加深刻。
3 發展生態旅游需要注意的問題
3.1 自然保護區的獨特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與管理的區域”。
3.2 規劃的確定
目前,我國國家旅游局已經建立了旅游規劃機構的資格認證體系,并實行了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分級和審核制度。但這種旅游規劃機構具有部門特征,制定的旅游規劃以旅游經濟產業為導向,實際上并不適于自然保護區?;谧匀槐Wo區的特殊規定和要求,要使規劃編制更具科學性和準確性,就需要專業的管理機構和專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在還沒有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專業管理機構之前,必須采用“專家團隊”的方式進行管理,這個團隊應包括自然保護區規劃的專家、旅游規劃的專家、生態旅游方面的專家等。
3.3 生態安全的評價
自然保護區生態具有一定的脆弱性。生態安全評價和一般的環境影響評價相比,二者存在很大區別。生態影響評價不僅考慮污染影響,更注重非污染生態影響評價。生態影響評價主要是對負面影響的評價,不考慮其正面影響。另外,生態影響評價強調不確定因素的作用,在整個分析過程中對不確定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在評價結果中體現危險程度。因此,生態安全評價是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重要環節。
3.4 對投資商實行有效控制
生態旅游的投資主體是多元化的。由于開發生態旅游需要很大的投入,自然保護區一般沒有其他經營性收入,自主獨立開發可能性不大。僅僅靠政府的投入也是不夠的,因為政府有限的資金只能投向旅游宏觀環境的營造,所以,只有選擇投資商來開發。這就要求自然保護區能夠對投資商從微觀進行控制,即依法訂立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合同,以合同的形式來促進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開發。
4 發展生態旅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4.1 依法依規原則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生態旅游開發范圍局限于實驗區內具有較好旅游景觀資源和開發條件的區域。
4.2 保護第一原則
自然保護區的資源不僅體現在自然資源方面,還體現在社會和地方文化方面。它與普通資源的區別體現在它的脆弱性和保護性。堅持保護優先,既是保護區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為了資源的永續利用。
4.3 科學利用原則
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應持“少而精”的發展理念,選擇少部分既不影響區內主要保護對象和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又能給游客最大自然體驗和知識收益的游覽區展示給游客。努力挖掘自然界或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突出旅游資源的獨特性、高品位以及自然、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寓教于游、寓教于樂,讓游客輕松愉快地學習知識,充分發揮保護區自然保護教育這一社會服務功能。
4.4 可持續性原則
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或者出讓生態旅游景觀資源使用權獲得的收益必須回投自然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用于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消除和修復旅游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同時,讓社區居民充分參與,真正從自然保護中受益,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調整和改變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生態旅游經營中,還可以提高居民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從而在充分理解自然保護意義的情況下,融洽社區關系,積極主動地參與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建設工作,促進保護區與社區的全面合作,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5 結束語
在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保護與開發是統一的,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為旅游的后續發展提供條件;只有進行合理開發,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挖掘出它的價值。另一方面,保護與開發又是對立的,如果保護區的資源受到損害,又會反過來制約生態旅游的發展。只有我們從真正意義上認識了生態旅游,充分了解發展生態旅游的影響,解決好發展生態旅游必須應對的問題,遵循發展生態旅游的基本原則,努力做到環境影響最小化,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David Weaver. 生態旅游Ecotourism[M].楊桂華、王躍華、肖朝霞、等,譯,肖占鵬,校.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4):7-10.
〔編輯:陳文強〕
Abstract: Eco-tourism is a sunrise industry of public concern, it advocated green leisure and ideas, gradually being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Therefore, how to dance good eco-tourism in this double-edged sword in the nature reserv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lated to the health of nature reserv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we must actively explore.
Key words: nature reserve; eco-tourism; resource protection; ecological benef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