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阿簡

近日,浙江溫州蒼南縣發生的一起群體性事件引起了輿論熱議。2014年4月19日上午,蒼南縣城管工作人員在執法時將一名拍照的民眾打倒,隨后引發大量群眾圍堵城管執法車輛。在沖突過程中5名城管工作人員被打傷,其中兩人休克、傷情危重。
事后,當地警方對此展開調查。
自4月19日當天,輿情便迅速升溫,在傳播過程中,“城管打死人了”這一假消息通過口口相傳和微博、微信等方式快速擴散,而當地政府的辟謠卻不及時,權威信息直到當日傍晚才出現。這在事后被媒體認為是蒼南事件迅速升級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隨后幾日里,媒體及網民圍繞蒼南事件進行了全平臺討論。我們通過監測發現,在事件發生的4天之內(截至4月23日),已有超過3000篇相關報道被媒體發布或轉載。
本次事件中,《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紛紛在微博平臺上直接發聲。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表微評說,“譴責暴力,同時提醒:情緒化言行只會助長偏激,標簽化判斷只會加劇對立。以暴易暴,人人將會自危;遵循法律,才有秩序和自由。”新華視點官方微博也表示,“街拍,無論是出于好奇,還是公民的自覺監督,都沒有超出法律的界限。街拍執法被打,再怎么解釋,也讓人感到不寒而栗!”
圍繞蒼南事件,媒體及網民主要關注三個問題。
為什么會發生
站在輿情危機公關角度上,有相當一部分觀點認為,真實信息發布的滯后導致了事件不斷升級。浙江當地某知名BBS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整個過程中,直到傍晚才有來自權威部門的消息稱最早挨打的路人“沒事”,給了謠言傳播的時間和空間。
也有評論指出,城管隊伍中一些人一直以來給人的“執法戾氣”印象是主要誘因,“執法戾氣如同真正利器一般,傷人之余也會傷己,經過一個循環,最終招呼到自己身上。”有學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城管這個群體似乎已被貼上了標簽,“除了真實信息傳播滯后以外,長期以來,城管執法部門已在民眾心目中形成了固化、模式化的‘群體形象標簽,好比埋下了一點就爆的‘不定時炸彈。一些對相關部門的不滿情緒,也以這些單位為突破口肆意發泄。”
事后如何追責
“當務之急,既要依法追究點火者的責任,也要追究造謠者的責任?!庇胁糠致曇粽J為應嚴懲城管相關人員及造謠者,因為涉事城管是現場事端的制造者,而造謠者則誤導民意,煽動暴力。
當然,一些輿論認為,城管“相關人員”并不僅僅是街頭的執法人員,“是什么制造了對立?又是什么點燃了街頭的怒火?‘臨時工并不能撇清城管部門與這場事件的關系?!?/p>
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聲音認為,群毆城管的那部分人也不能逃脫法律的制裁?!敖诸^的各方,無論扮演什么樣的社會角色,價值的基礎,理應是守法公民。而沖突對抗之下,無論暴力的受害者是誰,最終戕害的都是法治和文明。”“只要是暴力,無論是哪一方對哪一方的,都沒有借口和理由,都應當受到法律的追責。”
未來怎么避免
有學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通過該事件可以看出,信息溝通在處理突發群體事件時尤為重要。“要抑制謠言的滋生,一方面要運用法律途徑嚴厲管控;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執法部門提高自身的工作質量,提高執法公開性,不給謠言者機會?!?/p>
也有評論認為要正視沖突背后的社會心理,要下決心約束城管執法。“城管隊員毆打路過群眾,起到了一種不好的示范效應。要讓社會走向法治,最重要的是執法人員不能執法犯法。否則,只會上行下效,沒有了守法的執法者,也沒有了守法的公民?!?/p>
另一種聲音是,應加快城市管理頂層設計,有評論說,“不可否認,一些城管隊員執法簡單粗暴是導致沖突的重要原因,但輿論簡單的‘一邊倒指責也把城管污名化了。城市管理的缺陷,直接兜底的是一線城管隊員。規范執法是必須的,但更應加快城市管理頂層設計完善,從源頭疏導矛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