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2011年,光伏一夜入冬,使得2012年IPO暫停時,不少光伏企業選擇了終止上市。但是,當時依然有4家光伏企業選擇了堅守。蘇州中來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來光伏”)就是其中一家。隨著IPO重啟,這4家光伏企業再次沖刺IPO。4月21日,中來光伏率先出現在證監會IPO預披露名單之中。
根據公司招股說明書,公司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總計年產2800萬平方米涂覆型太陽能電池背膜擴建項目以及太陽能光伏新材料研發中心新建項目。
盡管公司極力宣稱項目的發展前景良好,當前光伏也確實已經從寒冬中復蘇,但過去積累的諸多問題仍然有待一一化解,不少公司的資金鏈依然十分緊張。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增幅達40%,但其2013年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高達1.9億元,比上年劇增90%。同時,太陽能電池背膜產品的價格一直在下滑,公司現有客戶高度集中,且涂覆型背膜存在環保隱患,屬于市場非主流產品,缺乏競爭力,開拓新客戶乏力。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公司如此大張旗鼓的進行擴產,真不知道它們的產品以后賣給誰。
客戶集中 應收賬款劇增
根據公司招股說明書,中來光伏欲通過深交所上市,擬發行不超過3200萬股,所募資金將用于“年產1200萬平方米涂覆型太陽電池背膜擴建項目”,“1600萬平方米涂覆型太陽能電池背膜擴建項目”以及“太陽能光伏新材料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公司主要從事太陽能材料(塑料軟膜)開發、生產、銷售;太陽能技術服務、咨詢,主要產品為涂覆型太陽電池背膜,是應用在太陽能電池組件上的關鍵封裝材料之一。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實現了較快增長(詳見表一),特別是在2012年,光伏行業整體仍處于極度低迷之中,公司業績依然實現較快增長,實屬不易。
然而,光伏回暖的2013年,公司的凈利潤增長卻較營業收入增長緩慢的多。使得投資者對其后續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進一步擴產的合理性存在巨大疑問。
盡管2013年光伏行業開始復蘇,國內也頻繁推出各種政策,扶持產業發展。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審批慢,融資難依然嚴重制約著中國光伏大規模應用市場的啟動。國內某知名光伏公司總監歐陽大華告訴記者,盡管2013年光伏行業較2012年改善很多,但是前面低迷了這么久,回到平穩的軌道上還為時尚早,由于融資難等問題,占2014年裝機容量大頭的分布式光伏遲遲難以鋪展開來。
據記者了解,美國將于6月份公布對華光伏“雙反”,此前歐盟的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已經生效,業內普遍預計最終裁決結果對中國不利。海外市場遇阻,國內市場培育尚需時間,2014年的市場預期并不樂觀。
“亞瑪頓受尚德破產沖擊絕非個案,即便行業復蘇國內市場回款的速度也非常慢”,歐陽大華表示,“中來光伏的客戶高度集中,高增長背后蘊含巨大風險。”
記者注意到,報告期內,公司對前五名客戶的銷售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分別是84.20%、82.26%和77.34%,其中對韓華新能源的銷售收入占當期營收總額的比重分別為41.66%、48.86%和33.98%。2012年度和2013年度,韓華新能源凈利虧損分別為15.63億元和8.74億元。與此對應的是,中來光伏在業績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應收賬款也一路飆升。
2012年度,公司的應收賬款由2011年的2985萬元增加到9169萬元,增加207.2%;2013年應收賬款增加不大,但應收票據由2012年的895萬元增加至8069萬元,兩項合計同比增長89.6%。
這表明,作為配套廠商,中來光伏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并沒有報表披露的那樣光鮮、有力。歐陽大華更指出,中來光伏80%左右的業務來自前5大客戶,而這些都是光伏巨頭,公司只能忍受延期付款。
產品非主流 開發新客戶難
此前,中來光伏董事長林建偉表示,當前中來光伏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為6%-7%。這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業績。
然而,記者注意到,除了客戶集中,應收賬款猛增外,背膜的售價也在逐年大幅下滑。報告期內,公司太陽能電池背膜產品的平均售價分別為42.37元/平方米、31.80元/平方米和23.33元/平方米。雖然期間原材料價格也有大幅下降,公司成品率不斷提高,但毛利率還是由2011年的52.65%下滑至2013年的47.88%。
更為致命的是,涂覆型背膜目前還是市場上非主流的應用品種。據記者了解,背膜占光伏組件的成本只有3%~5%,客戶更換背膜不僅對降低總成本的效應并不明顯,而且還存在較高的風險。在全球光伏市場上,涂覆型背膜還屬于非主流產品,占據的市場份額較小。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業界對含氟材料在環保方面的擔憂,當前技術成熟的復膜型背膜依然是主流產品,現在國內生產復膜型背膜的企業所需的氟膜和膠粘劑主要依賴進口,導致制造成本高企,但由于背膜在光伏組件的成本構成中占比很小,對組件企業并不具有實質性的影響。一旦國內氟膜和膠粘劑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復膜型背膜制造成本將大幅降低,對涂覆型背膜的市場銷售構成強烈沖擊。
或許是光伏組件企業對此也心知肚明,這導致中來光伏在開拓新客戶時舉步維艱。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稱,在報告期內,公司積極推進與常州天合、英利綠色能源、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江蘇有限公司和上海比亞迪等大型組件企業的合作。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公司組件出貨量大,背膜在光伏組件的成本構成中占比不高,而中來光伏的產品質量遜于杜邦等國外公司,試用過之后并未與其展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