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貴紅,陳 剛,余 靜,王承珠,馮子良
近年來,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軍區衛生醫療機構射線裝置的數量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93臺發展到2013年的264臺,一些高能的射線裝置也逐漸增多。因此,加強放射衛生防護,保障放射從業人員、受檢者的健康日趨重要。為全面掌握軍區當前衛生醫療機構放射工作場所衛生防護的現狀,并為進一步做好放射衛生防護工作提供依據,筆者于2013年10~11月對軍區的云、貴、川、渝的21家衛生醫療機構放射工作場所進行了經常性監督[1]。
1.1 監督對象 以軍區駐云、貴、川、渝四省市中心級以上醫院及規模較大的門診部、醫療所作為監督對象。
1.2 方法
1.2.1 現場調查 按照國家標準GB 18871-2002《電離放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對各監督對象進行現場調查,調查內容包括:(1)《射線裝置工作許可證》、《同位素裝置工作許可證》及《放射工作人員證》使用情況;(2)放射工作人員參與個人劑量監測及個人劑量計配戴使用情況;(3)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檔案;(4)放射警示標志;(5)放射事故應急處置預案。
1.2.2 防護檢測 使用451P巡測儀(美國 Fluke公司生產)及LB123多功能輻射儀(德國Berthold公司生產)對工作場所、公眾區域進行射線檢測。
1.2.3 性能檢測 使用 Barracuda檢測儀(瑞典Rtielectronics公司生產)、Dose1劑量儀(澳大利亞IAEA公司生產)對X線機、醫用直線加速器、鈷治療機等進行性能檢測,控制射線劑量偏差,保障受檢者健康。
2.1 一般情況 此次共調查了云、貴、川、渝從事放射工作的衛生醫療機構21家,其中總醫院2家,中心醫院8家、門診部及醫療所11家;放射工作人員865人;伽瑪刀5臺,醫用直線加速器9臺,遠距離鈷治療機3臺,X線機、CT、MRI、C臂、鉬靶機、牙片機、密度計、移動X線機等166臺,共計183臺。
2.2 放射防護衛生學調查 21家衛生醫療機構調查內容涉及傳統放射、放射治療、介入放射、核醫學等項目?!渡渚€裝置工作許可證》、《放射工作人員證》的辦理、放射工作人員參加個人劑量監測、放射工作場所設立警示標志等方面較2011年度均有所提高,在90%以上;個人健康檔案建檔率較低,雖較2011年度有所提高,但仍只有86.24%。見表1。
2.3 工作環境防護檢測 應用451P巡測儀及LB123多功能輻射儀,對正常運行的183臺射線裝置的工作場所、公眾區域進行射線檢測,重點檢測了機房的門、窗位置。參考國家標準[1],工作位合格率為 92.37%,公眾環境合格率為94.89%,總體合格率為93.56%,較2011年度稍有提高。見表2。
2.4 射線裝置性能檢測 使用Barracuda檢測儀、Dose1劑量儀對X線機、醫用直線加速器、鈷治療機等進行性能檢測[2-4],大型射線裝置合格率為90.63%,普通射線裝置合格率為81.46%,總體合格率為83.06%。結合2011年度數據分析表明,大型射線裝置性能合格率較普通射線裝置高,見表3。

表1 各醫療機構放射防護衛生調查結果

表2 射線裝置工作位及公眾區域檢測結果

表3 射線裝置性能檢測結果
本次調查發現,部分門診部及醫療所由于編制有限、經費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放射防護存在薄弱環節;部分衛生醫療機構管理者的放射衛生防護意識薄弱,放射衛生防護管理不到位,新招的放射工作人員尚未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未參加個人劑量監測及建立健康檔案;一些放射工作人員雖已參加了個人劑量監測,但沒有按照規定正確配戴個人劑量計;部分放射設施沒有設立警示標志,或警示標志已損壞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
對射線裝置性能的檢測主要是為了控制射線實際輸出量與預計輸出量的偏差,射線實際輸出量過小會影響其診斷或治療效果,過大容易引起照射事故。本次監督檢查結果表明,大型射線裝置由于其能量高、射線輸出量大,防護要求嚴,各單位非常重視,均有專業物理師進行劑量規劃,并定期進行設備檢測和調試,合格率相對較高;而普通射線裝置,由于其能量相對較低,輸出量相對較小,對受檢者造成的傷害遠沒有大型射線裝置那么嚴重,致使一些單位重視程度不夠。部分規模相對較小的醫療機構老舊射線裝置較多,常年失修,性能不穩定。
認真貫徹執行GB 1887-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做好衛生醫療機構的放射衛生防護管理,是規范軍區放射防護管理,確保放射工作人員及受檢者健康的關鍵。根據本次監督檢查結果,結合我區的實際,建議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對放射工作人員的放射防護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放射防護基礎知識、放射防護技術、放射防護法規與標準等;(2)對《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許可證》、《射線裝置工作許可證》和《軍隊放射工作人員證》定期核查,對核查不合格的要堅決取締;(3)對新建、改建、擴建放射工作場所加強預防性監督,嚴格標準,確保建設質量;(4)定期對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個人劑量監測,監測結果記入《放射工作人員個人監測記錄表》和《軍隊放射工作人員證》;(5)健全個人劑量檔案及輻射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1]總后勤部衛生部.軍隊放射防護監督實施辦法[S].總后勤部衛生部,2000.
[2]國家技術監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 8279-87醫用診斷X線衛生防護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3]國家技術監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 16369-1996醫用電子加速器放射衛生防護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4]國家技術監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 16351-1996,醫用γ射線遠距治療設備放射衛生防護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